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壶关有位农家女不简单成立刺绣合作社托起姐妹们致富梦

时间:2019-12-03 16:37:19 | 来源:山西青年报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山西省壶关县南平头坞偏僻村子里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到红星桑蚕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华丽转身,成为农家姐妹们脱贫致富的 “领头雁”,郭彦令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努力成就幸福梦想。

“三八致富能手”

郭彦令是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的一名普通家庭主妇。她心灵手巧、思维敏锐,高中毕业后希望从事手工刺绣职业,想着自己能开个店,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和场地,这个想法一直深埋心中。

2005年4月,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郭彦令家庭困难的实际情况后,鼓励她发挥刺绣手艺的专长在村里开一个刺绣店,由于技术一般,绣出的产品卖不出去,收入微簿。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了提高技艺,她外出拜师求教,技艺有了大幅提高,并将传统特色与时尚潮流紧密结合后,很受客户青睐。生意越来越好,有时甚至应接不暇,月收入高达5000多元。

郭彦令自主创业成功后,成为远近小有名气的 “三八致富能手”。周围的广大妇女群众上门取经,郭彦令都会毫无保留、不厌其烦地把刺绣技术传授给村里的姐妹们。

创办合作社

单打独斗,没规模不行。2007年,郭彦令牵头,联合10多户组建了壶关县红星桑蚕刺绣专业合作社,致力于传承发扬潞绣工艺、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

郭彦令采用“合作社+基地+绣娘”“合作社+绣娘”等模式,绣娘作为生产主体,可以在家或在合作社工坊刺绣,做工灵活;合作社统一接单、统一派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验收、统一销售,引导妇女手工从农家到工坊,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模式转变,实现妇女手工产业从分散生产转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合作社开在村里,我们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南平头坞村贫困户郭斌红笑着向记者讲述着。

“前些天,一位河南游客在合作社刚买走一件 《旭日东升》挂屏,有2.2米长、1米宽,是两个绣娘用了两个多月时间绣的,卖了10000元哩!”郭彦令言语间流露着掩藏不住的骄傲与欣喜。

一个合作社,带富两千人。目前,合作社已形成 “3个刺绣基地、50个刺绣作坊、2000多名专业绣工”的辐射带动格局。其中,合作社带动贫困户4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7500元。且红星桑蚕刺绣专业合作社被授予 “国家级示范社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市级示范社”荣誉称号。

线上线下销售

“今年旅游纪念品卖得不错,光20多元一双的刺绣鞋垫,已经卖了1000多双了,80元一个的抱枕也卖了500多个了。”郭彦令说,“一到旅游旺季,常常卖断了货。”

绣出精品,打响品牌。合作社的产品销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尤其是 《清明上河图》《报春图》等精美绣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远销荷兰、德国等国家。

面向市场,郭彦令不仅在壶关县城开设了专卖店,还搭上“互联网+”快车,开设网店,开启“线下+线上”销售模式,建立营销网络,组建销售队伍,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销售。目前,网上销量已占到总销量的1/3。

一根针、一双手、一群人、一个合作社,绘就了一幅山乡妇女脱贫致富的锦绣画卷。“借助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开发的强劲东风,我们把长治潞绣这块金字招牌做大做强,让周边更多农村妇女依靠刺绣产业摘掉‘穷帽子’,走上‘小康路’。”郭彦令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秦风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