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他曾在应朝铁厂工作,他做过报社编辑记者,他开过照相馆……在他的博客、朋友圈,甚至抖音等平台,都能看到他用相机记录的大街小巷人们平凡的生活掠影,他就是刘爱国。
刘爱国是阳城县驾岭乡护驾村人,回忆起小时候,刘爱国讲的津津乐道:“父亲喜欢照相,从部队回老家时带了本相册,那里有我们一家不同时期的相片,尤其是那张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的全家福最是震撼。这本相册姥姥姥爷看了合不上嘴,就传给了院子里的人看。这是个封闭的小山庄,只要院子里的人惊奇了,那也就是全村都惊奇了。这本相册传遍了全村,大家羡慕不已,因为村上有不少的人还从没照过相。”
在父亲的影响下,打小刘爱国就喜欢摄影。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照相机纯属高档奢侈品,很少人有属于自己的相机,因此,买台属于自己的照相机成为刘爱国最大愿望。
用好手中相机,寻求发现,为这个社会留影。这是刘爱国“玩”起相机的初心。1976年,18岁的刘爱国在应朝铁厂参加工作,当领到第一月工资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相机。县城百货大楼的柜台里,摆放着红梅相机,标价70元。攥着18元的工资,他的手心里全是汗,看了又看他不舍地、默默地离开了。
铁厂工会有架双镜头海鸥牌相机,想玩就只能去借。买不起相机的刘爱国省吃俭用,攒上零花钱买个胶卷,借上厂里的相机,过过瘾、尽尽兴,就这样断断续续玩了10多年。
1987年,刘爱国花了200元钱,终于买上属于自己的第一架华夏牌旁轴照相机。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用省下的钱用来买胶卷,工作之余就游走在各个车间,在生产的第一线拍工人们的工作身影。
后来刘爱国升任党办主任,他将党务工作与职工思想宣传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相机为一线职工留影。把放大的实干者的图片张贴在宣传栏里,创办了《百名风流人物》系列简报,让那些默默无闻的生产者成了新闻人物。这些都鼓舞起了职工们大干的劲头,起到了比奖金还有效的激励作用。《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太行日报》《阳城报》都有他的图片新闻。
1995年,刘爱国成为《阳城报社》的一名摄影记者。刚成立的报社,没有配置的摄影器材,刘爱国就带着自己的相机和放大冲洗设备投入工作。刚开始报社人手少,工作任务大,社里没有明确的分工,刘爱国既当摄影记者又当文字记者,还要编稿、划版、校对等,每天忙的不亦乐乎。虽然忙,但刘爱国认真细致,全力完成手中的每一项工作。在全省县市报的评比活动中,他还被表彰为优秀编辑。
编辑、记者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年,繁重的编校工作造成了刘爱国双眼球面玻璃体混浊,医生提醒他不能再疲劳工作,否则后果严重。就这样,他不得不离开钟爱的新闻岗位。
47岁的刘爱国下海了,为了能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摄影,他借钱开办了“阳城映像摄影工作室”。在做好店里工作的同时,刘爱国继续着他的新闻摄影,不断地向媒体投稿,同时,他也开始了 “走遍村庄” 的行程,力争用镜头记录乡愁。截至目前,他已走过阳城全县一百多个村庄,图文并茂的作品,被朋友圈、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经商不忘回报社会,国庆60周年时,刘爱国投资五千元,在阳城县城的席殊书屋举办了第一次图片展,共展出一百幅图片;凤西公园剪彩时展出一百幅图片。两次图展展示的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示的都是百姓们的幸福生活。他用摄影赚到钱来回报社会。
2012年,为照看孙子,刘爱国与爱人转让了工作室,迁居到了儿子工作的城市四川南充。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依然怀着那份摄影的初心,开始了街拍。他用相机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每年都要做近百期的街拍系列。刘爱国还在成都、重庆、郑州、广州、海口、太原、晋城等城市做过街拍,只要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影像。
如今,年已花甲的刘爱国,不忘当年那份摄影的初心,牢记着用镜头纪录历史的使命,怀着一个年轻的心态,兴致勃勃地游走在城市间,不停地走街串巷,用相机记录平凡日子,靠镜头讲述百姓故事。(栗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