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已是“三伏天”,知了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犹如优美的大合唱。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儿时捉知了的趣事。据说,知了的一生很凄苦。它从不到一粒米大的虫卵,变成幼虫后靠吸食树根上的汁液慢慢长成蛹,需要在地底下度过漫长的黑暗生活达2-3年之久,甚至更长。最后趁夜幕降临才小心翼翼从地洞爬出来,再爬上树干脱去蝉翼才能成为成虫。儿时,一到夏天,我和不伙伴们起先是直截了当地爬树去捉,有好几次,眼看知了近在咫尺,正当我们伸手去捉之际,这家伙却“吱——”的一声逃之夭夭了。三番五次的失手之后,我们就想到了拿弹弓打。怎奈,看似瞄得很准,却屡屡打偏,即使侥幸得手,但知了受了致命的一击,早已残缺不全,若让它继续唱歌岂不是异想天开?为了捉到知了,又不至于伤害它,我们最终想到了一个办法——粘知了。粘胶必须自己动手做,首先找到橡皮筋,再搞些汽油,倒进玻璃瓶,把橡皮筋浸泡在里面,第二天就可以使用了。粘知了时,用一根细细的竹竿,取出一点玻璃瓶里的粘胶,轻轻地粘在竹竿头前,看准知了的位置,轻轻地靠近,对准知了的翅膀,一下就粘住了知了。还有一种抓知了的方法最简单,我们称为找知了。知了产卵的地方是在树下,产下的卵半个月就孵化出幼蝉。幼蝉长期在地下生活,有着冬暖夏凉的条件,也很少有天敌来威胁。它们经过4—5次蜕皮后,就钻出地面,爬上树枝,进行最后一次蜕皮——金蝉脱壳,成为成虫。夏夜,我们在大树下察看小洞口,耐心等待知了钻出来,一抓一个准。知了抓多了,也能分辨出知了中不会叫的“哑姑娘”,其实是雌蝉,整天叫个不停的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一层鼓膜,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雄蝉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汪曾祺在《夏天的昆虫》一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在乡下用蜘蛛网粘知了的往事,他还说:“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时代不同了,当下孩子们的暑期,大都是在空调房间里,在上培训班、做作业、玩手机和电脑游戏中度过,他们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却无法感受到我们儿时捉知了、听夜间虫鸣的自然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