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一眼望千年,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和保护的载体,也是连接古今甚至未来的重要通道。8月5日,从太原市文物局传来消息,《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于日前正式通过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太原市是继广州市之后,全国第二家出台博物馆建设相关条例的城市,对于博物馆建设事业来说,既是激励又是规范。《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究竟有何意义?对此,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博物馆建设的太原模式太原,是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馆藏文物25万件,珍贵文物3485件。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民间收藏资源展示利用的潜力巨大。但目前太原的博物馆数量只有33座,与广州58座、南京52座、苏州42座相比,差距较大。据刘玉伟介绍,《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就是要借鉴南方城市博物馆建设的好举措,再结合太原的实际情况,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法治化建设的太原模式!“太原博物馆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汾河沿岸及老城区,新区和县(市、区)几乎没有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就是促进太原博物馆事业发展,整合太原文化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在博物馆建设方面非常具有指导性意义。”近年来,刘玉伟曾多次提到,太原市文物局一直想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博物馆”,该《条例》的问世,就是对这一设想的实施,是在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法制化道理的探索。“把一些探索的东西形成为法制形式公布下来,从而有法可依。”《条例》一出,博物馆有了“靠山”记者在《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中看到,内文中明确了很多“帮扶”措施,比如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补贴,在展陈过程中的资源共享机制、智能化成果的利用等等,其内容指向都对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了有力的支持。太原市文化资源丰富,博物馆建设可以充分展示三晋文化、晋阳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醋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但这样成体系的博物馆绝非一家之力就能实现。刘玉伟说:“我们身边有很多藏家,大家的藏品也可以撑起一个展览,《条例》的出台就会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国有博物馆和藏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让大家可以相互合作,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国有博物馆的空余场馆为藏家提供展示平台,在今年太原市文物管理建设工作中已有体现,“今年5月份,在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太原市大关帝庙举办了《古方志中的太原府展览》,展出了明代到民国期间的三十余部原版典籍,这些古籍就是由‘籍塾阁’董事长霍虎勇提供的。博物馆‘搭台’为更多藏家乃至非国有博物馆提供展示的机会,唱好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大戏!”加快建设老百姓身边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指出了非国有博物馆建设中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对参观人流量大的博物馆给予一定补贴……种种举措就是为了要盘活太原市更多的文化资源,这就是《条例》出台的重要意义,就是要让更多的博物馆开在老百姓身边,让大家尽享文化资源的成果。据刘玉伟介绍,《条例》的出台,也应该让大家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定位,它不仅仅是收藏文物、传承历史的载体,也应该为当今的文化提供展示的平台,“老文物老物件挖掘传承新文化新内涵,新经典新物件流存为后世的老文物老痕迹。”比如,太原的普光寺,正在展示《力量和信心——抗击疫情见证物展》,太山文管所也欲打造“太山非遗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展示的阵地和空间,“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有义务为太原留存更多的文化讯息。”未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在我们身边落成,而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
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