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闹元宵

时间:2021-02-26 08:00:20 | 来源:山西日报

百节年为首。一元初始,万象更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声霹雳、一杯岁酒,热热闹闹的大年就来了,举国欢庆、祈福纳祥。年,是广泛的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结束。正月十五又名元宵节、上元节,因为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对于普天同庆、四海狂欢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圆”的概念,早已超出了月亮本身的形体构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国人一样,对月亮如此情绪化:欢乐时,“明月别枝惊鹊”;忧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惬意时,“明月松间照”;踌躇时,“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失意时,“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欢聚时,“清光皎皎影团团”;分别时“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思念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嗔怨时,“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疑惑时,“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哲思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以说,月亮成为中国人集体类型化的情感载体,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月亮情结。月亮由朔到望,它动态的曲线构建了人们情感的曲线,虽然西方也有很多写月亮的诗文,但大多和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气息浓厚。中国的月亮来源于古人对天体的叩问,素来以“清”“霜”“银”的意象突出月亮之“寒”,体现人心绪之寂寞和宁静。但是,唯有元宵节的月亮,呈现了多元的生活情趣。余秋雨曾说春节是个制约的节,而元宵节是个叛逆的节日。诚然,古老的年,实现的是老祖先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宗信仰。所以,春节以谢天地神灵、祭祖思德为活动,这种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活动必然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的儒家礼制;所以,春节的一系列活动都是肃然正规、按程序而行,多少有尊礼而行之意:年三十举家团聚、长幼有序,守岁通宵;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初二、初三或亲眷互拜,或女婿到丈人家;正月初四灶王爷查户口;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初六扔垃圾;正月初七吃七宝羹,祭拜女娲娘娘;正月初八放生;正月初九玉皇天诞典庆;正月初十祭石感恩;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正月十二搭建灯棚;正月十三灶下点灯;正月十四祭临水娘娘。你看,日程安排没一日得空,拜祖祭祀时,哪个敢嬉笑不严肃?跪拜长辈时,哪道礼节能忽略?就连守岁点炮仗、绕旺火,谁心里没有对来年零星的期盼,随着噼噼啪啪的火星溅上几点?当然,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有些繁文缛节已渐渐趋于陌生,唯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即将结束时,人们才从约制中找到一个精神释放的窗口,这自然成了狂欢的节日。所以,春节说“庆”,而只有元宵节才说“闹”。《说文解字》中说“闹,不静也”,本意为不安静,衍意引申为闹腾、戏闹。所以,这个节日多了游戏的意味,也就更增加了戏谑、欢快之轻松。中国人过年一定要过到元宵节才算结束,如果说春节的主题是团圆,那元宵节即是盛大的狂欢。元宵节狂欢主题之一,就是赏花灯。赏花灯来源于汉、实起于唐初、发展于两宋,在唐、宋两代,由于天下富庶、政治清明,所以,这一天真正能达到普天同乐的境界。唐代的元宵节,长安是不夜城,历代天子与近臣们都是在城楼眺望、感受盛世繁华,只有唐明皇与杨玉环为了体会真正的快乐,却在元宵节微服观灯,夹在寻常百姓中被挤来挤去,然后在月夜中信步远去,点起篝火,望着天上的流星悄然睡去,这个时候没有纲常君义、没有伦理约法,他们成了普普通通的人,这也是元宵节的传奇吧!恐怕那天,侍卫们一点儿也不轻松,不知要诚惶诚恐到什么程度。到了宋代就更开放了。在《京东梦华录》中曾记载宋代灯市搭高数丈的“鳌山灯栩”,上面布置各种灯彩,还要燃放花灯数万盏。皇帝坐着一顶敞轿,几个贴身侍卫抬着倒退行进,名曰“鹁鸪行”——放下九五至尊,玩得不亦乐乎,而且对路过的行人还要随机赐酒,老百姓高兴得一路簇拥、追随,以讨得“金杯赐酒”为平生最荣耀之事。明清时候,匠人们制作出了很多奇巧的灯,比如“金鱼注水灯”、浇冰琢成冰灯、光如满月的“琉璃灯”、红白纱罗拼接的“万眼罗”、多面球灯、儿童走马灯、在地上旋转的滚灯……灯上不同程度地绘制着象征吉祥喜庆的鱼、龙、鹤、凤等,而且大多灯上都写着谜语,这也成了元宵节狂欢主题之二:猜灯谜。赏心悦目的灯再加上智慧的大比拼,更让灯火辉煌的不夜城成了不眠城。《红楼梦》第22回写到元春正月十五能回家省亲,也是皇恩浩荡、君臣一家的体现。元春为了与弟妹们同乐,她命太监送来灯谜让大家猜,并让每人再写一个灯谜带回宫里,这引得包括老祖宗等上上下下的兴趣,把元宵节烘托得无比热闹;小说《镜花缘》中也曾有类似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是孟子之言“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也寄寓着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漫天的焰火绽放在狂欢之夜,引得多少文人笔酣墨畅来抒写盛况豪情。“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代正月十五这天取消了宵禁,连接洛水南北岸4座桥的铁索都打开了,老百姓持灯来观灯,光若昼日,这是春天的伊始,未见百花争艳,但明灯错落、火树银花、人群涌动却似春潮滚滚而来,护城河犹如天上星河,灯影月光,再加上满街珠翠琳琅满目、满地的笙歌此起彼落,此情此景,何乐可及!有了经济繁荣、国家安定、民族空前大融合的前提,人们玩闹的兴趣夸张而无所顾忌,燃灯、放灯从皇宫延伸到百姓街道。据史料记载,高大的冰轮、冰楼、灯树引得从王公贵族到布衣百姓倾城出动,以至车马塞路——要知道,唐帝国时长安人口达百万之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城市。唐睿宗时,一个巨型灯轮高达20丈,上面用五彩缤纷的丝绸做装饰,贴以黄金、白银,像霞光万道的花树一样璀璨;灯车之下,千余美少女踏歌而舞,笙歌达旦。到了唐玄宗,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干脆建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灯上绘有龙凤虎豹,腾之若出,栩栩如生;灯楼上悬珠玉、金银,微风过处,泠泠作响。而且,好乐的唐玄宗又开了个音乐party,箫韶齐奏,钟鼓齐鸣,百官踏歌、文人作赋、武官列帐、戏马斗鸡、燕濯倒立、丸剑角抵……真是令四方震惊之狂欢,何况满街还有民间的舞狮、高跷、跑旱船、花担子、扭秧歌、耍火龙……尤其舞龙灯,是最吸眼的。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这欢乐的节日,龙与人合二为一,通过扭、挥、仰、跪、跳、摇等欢快的动作,表达了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如此盛况,“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如何消得此良辰”,自然少不了少男少女的粉墨登场。“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难怪这个节日也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流传最广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满城灯火像星雨散落,月下如玉的公子与暗香浮动的佳人在人群中寻寻觅觅,这颇像《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初见:花灯如星,流光溢彩,烟火如织,如梦如幻。小太平与韦姐姐走散了,她揭开一具具昆仑奴面具寻找,突然,一个明亮的面孔徐徐放着柔和的笑容令她呆住。元宵节这样一个带有浪漫气息的节日,让太平公主于千万人之中,有了最美的相遇。美则美矣,最拨动人心的,还是诗人从头顶的圆月留些许惊喜作伏笔。所以,辛弃疾的下阕又宕开一笔,把波澜推开去,让读者们感到偶然的发现才是真正的动人情怀:“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雾鬓云鬟的心上人立于幽暗之处,自己竟然于万千游人中一眼觅得,这是多么大的喜悦啊!可见,心中的那个人又是多么与众不同!含蓄而简约的情感表达出人如天上月、月如人之心的美好,彰显了中国文人独有的审美意趣。月圆之夜,中国人更多憧憬一种圆满,就如《太平广记》中“破镜重圆”的故事,江南才子徐德言与其妻乐昌公主饱经世乱而彼此忠贞不渝,最终冲破重重阻碍,在正月十五破镜重圆,这让元宵节的月亮更多了温暖与温情,让人生充溢了令人满意的美好未来。但是,圆月也有被这美好辜负了的,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一年前情人甜蜜相会,月上柳梢人约黄昏;但是,今年物是人非,人面不知何处去。尽管身外锣鼓喧天地热闹,但那是别人的狂欢,月下之人却是肠中车轮转。如此,元宵节又增添了许多思辨。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月圆则满,满则有亏,天上月有圆缺,那人间事更是风云变幻。中国人看重的两个月圆,一个中秋月、一个元宵月,中秋节更多的元素是思念中的团圆,元宵节则是团圆中实际的热闹,所以,中秋节是唯美、是清欢;元宵节则是烟火、是纵情。元宵节的红火热闹算是全民总动员了,欢乐在今宵,是一种应景、应节,更是一种对季节轮回、时不我待的把握与珍惜。闹元宵还有一个主题是吃汤圆。汤圆就是元宵,它来源于一个非常有趣的民间传说: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楚昭王听后十分高兴,便命人用面仿制此果,加入山楂当馅儿,在热水中煮沸而食——当天正是正月十五,从此,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清朝《上元竹枝词》有诗:“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千百年来,元宵节吃汤圆,也象征了团团圆圆、阖家吉祥。所以,吃元宵,是整个元宵节的点睛之笔。中国是个美食大国,一切节日活动似乎都能落实到吃,只有美食才会实实在在成了过节的载体。元宵节,一碗雪白的汤圆,品啜出一年的辛苦与不易,体味着一家人围炉夜话的灯火温馨。“万家灯火元宵到,一碗汤圆瑞气盛。”游玩尽兴而归,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喝暖身子,为美好的节日收官。仰头一轮月,碗中糯米丸,甜甜的一口咬下去就迈入了春天,心里充满了喜悦,眼睛里有了精气神。回溯历史,元宵节一个“闹”字,增加的是浓厚的喜庆、体现的是吉祥如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的文化底蕴,它含着浓浓的国情、家情、人情。春节的意义早已超越它本身简单的渊源,更多的是一种饮水思源、孝悌为本,是传承古老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民族风与“和”文化的集中展现,是融入每一个华夏儿女骨子里独有的民族文化自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红红火火过大年、热热闹闹赏花灯、香香甜甜吃元宵,是老百姓最朴素的幸福,也是实现中国梦最美的蓝图。

紫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