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3月20日电 (记者 李新锁)“多年前,我曾撰文说中国书法‘走出去’需要世界上更多人学习汉语,也有赖国力提升。”海归教授白谦慎20日在山西太原面向文艺界人士如此分享他的观点。
当天,白谦慎以《傅山:一个大变革时代的艺术家》为题,解读身处明末清初时代变局下的傅山。
明清之际,在书法、绘画、医术等领域均有成就的傅山就生活在太原这座城市。香港武侠名家梁羽生作品《七剑下天山》中的傅青主也是以他为原型。
1986年,白谦慎赴美求学,后长期执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15年,白谦慎辞去美国教职,回国全职加盟浙江大学,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
作为一名以研究傅山学术见长的学者,白谦慎认为,傅山是研究明清书法变化的合适对象。
“傅山前半生生活在明朝晚期,后半生生活在清朝初年。”白谦慎说,要想研究这段时期中国书法变化,傅山的书论、创作实践,乃至人际交往都是一个最好切口。
15世纪到17世纪,正值西方大航海时代。伴随着国际贸易,大量白银输入中国。商业贸易勃兴,民众文化需求提高,印刷、出版行业繁荣。
“傅山前半生所处的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学术思潮多元。”白谦慎说,彼时,伴随着国际贸易,西方物质文明、文化逐渐进入中国。
回到现实,白谦慎表示,我们“也正在经历一个时代大变局”。对于当下中国书法界的艺术思潮,可能需要时隔多年回望才能看清楚。
求学、执教海外数十年,白谦慎一直致力于向西方推介中国书法、文化,但时常感到诸多限制。
“西方没有和中国书法相对应的艺术门类,我们向西方人介绍书法非常困难。”白谦慎说,中国书法要想被世界理解,首先需要世界上更多人学习汉语,也有赖于中国国力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