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9日电 (陈婧)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郑重承诺。国际能源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从全球来看,建筑行业贡献了碳排放总量的40%,因此,建筑行业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近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北站安置区项目现场热火朝天: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渣在粉碎机的轰鸣中被粉碎成细骨料,骨料与水泥、砂等一起混合搅拌均匀,再通过砖模机高频振动压制成一块块灰砂砖。
据了解,中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15.5亿吨至24亿吨。
中国建筑倡导各项目积极开展“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余气、余热、余压、余水、余料、余渣基本“吃干榨净”;自主开发绿色施工智能云平台,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并自动进行预警和处理,监测能源、水电量并智能调节,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空气能等绿色能源……大大提高再生利用率,节约了成本,减少碳排放。
不仅仅是项目,中国建筑多个混凝土厂站通过工艺及设备升级改造,开发预拌厂废浆渣处置工艺,主动从源头对生产固废进行控制,生产混凝土过程中的平均固废外排量由“十三五”初期的60多公斤每立方,降至“十四五”初期的4公斤每立方以下,部分单位甚至达到固废零外排。
除了变废为宝之外,中国建筑还着力匠造绿色建筑。
在浙江,杭州慧展科技项目采用先进工艺,在核心筒墙柱大面积使用清水混凝土,不做二次装饰,减少装饰装修所依赖的各类资源。同时在屋顶种植茶树绿化,不仅营造了闲情舒适的休憩空间,还有效降低建筑吸收的日晒热能,起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在贵州,贵阳201大厦从设计到施工综合应用39种节能生态技术,综合节能率达到61.72%。如建筑立面幕墙部分采用呼吸式双层幕墙系统,相比单层玻璃幕墙节能50%,裙楼屋面采用垂直立体绿化,绿化率达41.4%,空气相对湿度可提高10%至20%。
在弃碳揽绿,打通绿色动脉方面,两年来,中国建筑积极开展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采用“4233”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模式,即四步走标准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复两大神器、矿山三重治理、海堤整治三步施工,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目前,项目整体治理成效显著,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波澜壮阔的绿意,同样在雄安新区蓬勃焕发。
走在雄安新区大地,只见塔吊林立、绿意葱然。道路两边,百万株苗木在微风中摇曳;生态风景林区,万亩果园里苗木正茁壮生长……四年间,中国建筑已累计造林32000余亩,栽植苗木227余万株,包括白蜡、油松、侧柏、金叶榆、银杏、国槐等100余个树种,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色彩动图如梦如幻。(完)
原标题:中国建筑将谋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