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谷雨是个大节令,一谷一雨蕴含着浓浓的农耕文化意象。不禁想起了童年时期的谷雨时节。农谚云:谷雨前种植棉。其实由于气候原因,吕梁山上的植棉是从谷雨过后才开始的,谷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因为种植棉花的土地有特殊要求,地必须选择向阳,至少要耕两遍,有时是三遍。粪要上好的牛粪或羊粪,一切准备就绪。等谷雨一到,就开始张罗育种。那时还是生产队时期,队长们首先从各家各户借来三五个大水缸,清洗干净,然后从库房里把上年冬天备好的棉花籽拿出来反复在水缸里淘,淘干净后再放进去,再放一定量的水,等上三四天发芽后才开始下种。种棉花必须选有太阳的天气,太阳越毒越好,在我的记忆中,男劳力在前边用锄头一个一个地刨坑,女劳力在后面用三个指头抓着籽一个坑一个坑往进放,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穿着单衫,大汗淋漓。入完种,用耙子轻轻耙过,三五天后就出苗了。如果土地是整块的,就用牛拉着犁前面走,女劳力后边撒种,入完种后人拉着牟走一遍,把地蹚平。牟用藤条编织而成,类似一块篱笆。种植棉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说利国利民利己一点都不假。那时物资都是统购统销,棉花属于重要的物资,每个大队、每个小队都有上交任务。其实,那时不仅是棉花,粮食都是这样,甚至连羊都有上交任务。不到冬天,公社就派人来,打开生产队的羊圈,看准哪只,就在羊角上烙个标记,然后定个日子给交上去,主要是支援国家建设。交完公棉,剩下的就分给社员,各家各户除留点絮棉袄棉裤的外,先把棉花轧好弹好,开始织布,因为孩子们过年做新衣服的布全指望着它了。轧棉花要去籽,弹棉花则是把轧好的生棉花弹熟,这可是技术活,好把式一斤籽棉能轧弹出8两棉花,把式不好的顶多7两。我年年亲眼看见母亲把弹好的棉花先纺成棉线,用拐子拐好,在一个大盆里放上糨子,把拐好的线放进去揉,揉好再晾干,然后将其缠到织布机的轮上开始织布。一台织布机一天也就能织六七尺粗布,为了让穿着好看,织好的布用颜料染成灰的、红的,各种颜色,然后就可以缝衣服了。那时每年国家也给每个人发八尺或一丈布票,拿布票买布还需要钱,好多人把布票换成钱,选择穿自己家织出来的粗布。自从农村土地包干,大规模兴起海军蓝、的确良等细布,以及集市放开后成衣大量出现,织土布这一传统的工艺也就慢慢失传了,人们也很少再种棉花。一次在博物馆看到织布机,好多人不知为何物,我还演示了一番如何使用,告诉他们那是养活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老物件。我们家最后种棉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母亲已60多岁,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谷雨前,母亲捎话让我回趟家里,我看见院子里两个大盆泡着棉花籽,母亲对我说,有了工作,就快结婚了,集市上的棉花净是红花(质量不好的棉花),缝的被子不暖和,种上一年,够结婚用就不种了。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家棉被絮的还是那年自家种的棉花。只要盖上它,一股暖融融的感觉就涌上心头。
薛毓文(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