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在黄风、籍满田合作的新著《大湄公河》中,存在一个激越、短暂的微缩时空,便是此著作为叙事主体的金三角“10·5”惨案中,13名中国船员被毒枭残忍屠杀的那些血红色的须臾。但它还存在一个宽阔、深沉而苍茫的历史时空,便是人物命运所在的山河地理,具体而言,即是毒枭出没、造就罪恶杀业的湄公河。作者在此书前言中谈及写作缘起时说:“我们踏上湄公河,最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看看这是一条怎样的河流,并将13位同胞生前的身影付诸笔下,把他们梦断之前的美好与面对屠杀时的痛苦挣扎还原出来,以祭他们最后的一段人生航程。之后,我们又两次踏上湄公河,多次前往云南,进行采访和资料收集。”“当‘万事俱备’的时候,我们却改变了创作初衷,认为不能单单写一起惨案而忽视一条河流的存在,那就是湄公河。它是惨案的深刻背景,只有把它写出来,才能让人真正读懂惨案为何会发生,造成惨案的根由是什么,以后会不会再发生。作为一条贯穿6国的母亲河,它有自己的前世今生。它不舍昼夜地奔腾,承载了太多的盛衰荣辱。它养育了流域内的芸芸众生,而芸芸众生良莠不齐。恩泽也会潜滋暗长罪恶,像泛滥不绝的罂粟,像血淋淋的‘10·5’惨案。”(此书,第1页)这一段话无比重要,却又似乎“多余”,因为它近于“已经述说了一切”。但也正因如此,它对于读者和作者都构成了更大的诱惑。无论是阅读还是创作,其起点同在这里,即《大湄公河》或可以有两部书,一部书指向微观,写其惨烈、血色的杀戮,还原事件,告祭生灵,当然,也警戒人心;一部书则可以穷于时空地理,廓开史实,传略之,深味之,渡化之。大水汤汤,不舍昼夜,因此才有了人间灯火,一起一落,是为“大湄公河”之因与果。作为著作,《大湄公河》令人惊异之处或也尽在于此。著作者使两部书交汇,因此似乎将它做成了两个声部:时而紧张如土石弓弦崩裂;时而深沉低徊如日出日落、逝川无波。当然,写作者的高明之处,是使这种交汇渗透到了字里行间。两个声部之中都间以细小的音韵,如罪案还原中也有或温馨或惆怅的日常叙事,大湄公河传略中也多见驰骋山海、令人屏息难忘的山川人物、命运浮沉。直到在叙述终结之处,两个声部的杂糅和交叠已成,声与响、苦与乐的浑融和互见已成。因为中国亮剑,罪者伏法,作为案件本身已经落定了尘埃。但书写者的征途,却尚在之后才得以缓慢地展开。故,著者黄风说:“《大湄公河》无疑是一粒种子,我们期望它出版以后,能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的‘瓜’越大越好,收获的‘豆’越多越好。”(此书,第336页)如此,转眼便过去了一个春秋,另一个春秋也已到了春夏轮转之季。书仍如新出,它仍应在阅读者那里长芽、开花、结果。明年此时、后年此时,它仍应继续蓬勃——或有一日,竟成“老书新花”,也自然有芬芳扑鼻至。如此,著者的理想方可谓之“实现”。而止于此时,距笔者初念写此小评之日,也已过去了17个月,因此,这可以说是一次“在未来回头”的写作。《大湄公河》经过了初出之日的广泛流传——此书曾被加拿大《渥京周末》、美国《华夏时报》、日本《中日新报》连载——之后,是否还应有获得更广泛之传播的价值和可能?答案是肯定的。“10·5”惨案之后,早在2014年和2016年,就诞生了两部文艺作品,电视连续剧《湄公河大案》及电影《湄公河行动》,而《大湄公河》却是以非虚构类著作近乎切实无遗地述其事。论此著笔法之细、作者用功之勤,均是近年来稀见的。黄风写过《走向天堂的父亲》,对苦难,他具有比常人更为丰富和敏感的直觉。在《大湄公河》中出现了何种苦难?13条鲜活的生命,只是因生计所迫而去海外行船,却因为一次意外的屠戮而殒命于故土之南?事止于此,却又不仅于此。著者笔触常在人物的生死蹉跎之间流连……我们不妨注意此处:“留什么留?依莱大声道,杀一个也是杀,全杀掉算了。”(此书,第112页)须知,毒枭之所以有此屠杀之举,只是因为要对中国船只实施报复,起因是此前缅甸军队曾征用中国船只清剿该集团。罪案的几个主谋糯康、桑康·乍萨、依莱、翁蔑、弄罗预谋策划了此次劫船事件,此后,当行凶者大肆屠杀,并放置毒品栽赃陷害之时,无辜的13条生命已经化为流风远去。其惨象不容复述:“一阵码头黑帮火并似的枪声,打破午间炙热的平静。赶来的泰国警察被阻挡在远处,他们看到船上腾起妖雾似的白烟。枪声平息后,‘华平号’上的6名船员与‘玉兴8号’上的7名船员全部被杀,13名船员的遗体除一具丢弃在船上,其余的都被抛入河中。丢弃在船上的船员,被打得血肉模糊,连身份都无法辨认……”(此书,第5页)但记住苦难,只是为了防止苦难的再度发生。书写苦难,更非为了传播苦难,只是为了彰示人间自有正义在矣。则观此书,仍是以滴水见大海之作,因为大海深广,所以才包容和揉碎了一切过往;且是借粒沙来窥看世界之作,因为天下虽无新事,但“时间却是新的了”。罪恶的历史虽被书写,目的却在于烙印这沧桑,树立这悲悯。我们借助于黄风和籍满田之言说,开始震惊于“这不可想象的一刻”,但幸有无数见证和努力,才使逝者的血没有白流。罪犯伏法,已是恶业的终结,故,著者曰:“愿他们有来生,愿他们做好人”——这是此书所宣示的因与果,也是人之为人的因与果。
闫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