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赵晋燕)6月15日,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退休高级教师熊国华的头七,大女儿面对照片里的妈妈说着亲友们连日来的缅怀。6月9日,99岁的熊国华在家中安详离世,和6年前去世的老伴、山西大学教授王钊一样,她也捐献了遗体,成为医学生的“大体老师”。熊国华老人临终时,女儿女婿们都在身边,这个给妈妈梳一梳头,那个摸一摸妈妈的手。告别仪式由原太原红十字会田兆渠秘书长主持,一家人和山大附中校领导十几人参加,简单而深情。送走老人的第二天,大女儿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一段文字:“生命在奉献中延续,父母在2007年就申请遗体捐献,父亲于2015年4月去世后已实现其诺言,母亲亦是如此……”朋友们除留言致敬外,还纷纷通过微信转来慰问金,子女们一一婉拒。他们解释说:“随她老人家的心思,没有灵堂花圈。我的爸爸妈妈都是把自己的一切捐献给了国家和人民。”15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熊国华老人生前位于山西大学南区的家中,女儿们正和邻居观看老人过寿时欢聚的录像。随着播放的画面,众人有笑有泪,客厅里弥漫着淡淡的哀思和脉脉的温情。一名邻居说:“两个老人的境界高,一般人不能比。”走进熊国华老人的卧室,陈设简单,朴素整洁。一床一柜,靠墙有两个上世纪50年代的红漆木箱,窗下一把老式椅子。床头摆放着彩色照片,两朵清淡的白菊花映衬着老人亲切慈祥的面庞。熊国华是贵州省安顺人,曾就读贵州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西南革大贵阳分校。1953年跟随山西籍丈夫王钊调到山西,先后在太原市文化局、省晋剧院工作,曾任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的秘书。1978年调至山大附中任教,退休前为高级教师。夫妻俩都是共产党员,一生坚守入党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们多次嘱咐子女,临终不去医院抢救,穿寻常旧衣,不办丧事。生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身后助力医学同做“大体老师”,消息传出,山西大学、山大附中、山大社区等地,人们饱含敬意地传颂着老夫妻的故事。风雨携手62年,言传身教,所育一子三女皆成人成材,子孙中都有博士,大家小家幸福美满。一直负责遗体捐献的田兆渠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王钊教授去世时98岁,熊国华老师去世时99岁,是目前太原实现遗体捐献者中最年长者。2007年老两口和太原红十字签订捐献书时,大女儿夫妇被老父母的行为所感召,也登记了遗体捐献。一家两代人同签申请,在太原并不多见。延伸他们离开了我们,化作远方的灯塔相隔6年,近百岁的山西大学教授王钊、山大附中高级教师熊国华夫妇,实现了人生的最后一个约定——遗体捐献,他们的名字现被镌刻在太原市天龙山仙居园“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不举行告别仪式,不设灵堂,不焚香烧纸,不接受花圈礼金,不办丧事,甚至还嘱咐子女称自己临终时不必到医院抢救。顺其自然,不影响别人,这些都是老夫妻俩早已约定好的。所以,熊国华老人弥留之时,子女只通知了接运遗体的太原市红十字会和原单位山大附中离退办。老人静悄悄地走了,让子女没想到的是,熟知的人纷纷追思老人,写下一句话,或者一段文,情深意长,深切缅怀。这些文字潮水般涌来,让子女们感动、泪目,更感到自豪和力量。山西晚报记者倾听了老人的两个女儿深情回忆父母相濡以沫、平凡而生动的过往。捐献遗体夫妻同心许多人在问,熊国华老人为什么会有遗体捐献的念头。大女儿记得很清楚,当时她参加同事母亲遗体捐献的送别,回到家和父母闲聊,母亲熊国华一听就觉得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熊国华和王钊当时都已年过八旬,妇唱夫随,夫妻俩做出捐献的决定,认真地写下各自的遗体捐献申请书。直到四个子女全部同意,然后通过繁杂的手续、公证,同太原红十字会办理完成捐献手续。在父母的感召下,大女儿夫妇也一同办理了捐献申请。坚定信仰白发入党王钊和熊国华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成长的岁月,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波澜壮阔奋进历程。熊国华老人作为一名老党员,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愿意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1953年,夫妇俩北上来到太原。熊国华是个清秀温婉的贵州姑娘,跨越万水千山来到异乡,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在太原市文化局工作时,她文笔好、能力强、善沟通,1956年加入共产党。1958年,她被委派担任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的秘书,全国各地奔波,时时处处迎接新挑战。1960年到1962年期间,熊国华被选入省委党校理论干部培训班学习。经过这段时间的深造,她的政治素质大大提高。1978年,她被调到山大附中任教政治课,登上讲台上的她热爱教学、关爱学生。现在她的学生都是四五十岁了,一说到熊老师都有感情,说老师特别有耐心,从来不打击学生,深受学生和教师们喜爱。王钊先生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1952年调入山西大学后,多年从事思政教育,一直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但始终坚信一定有拨乱反正的那一天。1984年,已近古稀的他终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畅快而自豪”是子女们形容当时老人的模样。乐于公益、助力贫困大学生,2005年,王钊老先生被中共山西大学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的事迹还登上山西大学党委宣传部《立德树人的好老师》书册。伉俪情深教子有方结婚60年是钻石婚,王钊、熊国华两位老人家携手共度62年。记者见到了夫妻俩1952年领取的结婚证原件,纸质泛黄,保存完好。王钊是山西曲沃人,贵阳国立师范历史系毕业,是解放前曲沃县城考上大学的五大名人之一。随后他又考入贵阳革命干部大学,1950年在西南革命大学贵阳分校任教。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才稀缺,许多有志知识青年进一步读书深造。就在这里,王钊遇到了熊国华。从此,二人心手相牵。有一段时间,王钊老师把子女送回农村老家,几个肩不挑、手不拎的太原孩子学会了平田整地、摘棉花割麦子,这些经历也成为他们日后的财富。在人生至暗的岁月里,50多岁的王钊老师开始自学英语,从早到晚,天天抱着收音机听英语广播,嘴里说纸上写,女儿至今还能脱口而出那时父亲在家磨耳朵的“英语900句”。没过两年,自学成才的王钊在山大附中教英语,学生的成绩很不错,这一教就又将近十年。家有老人,还有四个孩子,夫妻俩又都爱出手帮助别人,自己的生活则能节俭就节俭,内衣都是补丁打补丁,营养跟不上导致腿上一按一个坑。退休后,两位老人舞剑运动,听歌读书。熊老师喜欢打麻将,王钊老先生即便没这个爱好也会陪着夫人玩。熊老师喜欢花,王钊老先生种花养花搬来倒去,乐此不疲。上了岁数后,每顿饭,熊老师都要监督老伴儿多吃点。自己年近九旬,还搀扶老伴儿起坐。老夫妻自立自强,生活起居也尽量自理,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甚至还会真诚地感谢照顾他们的子女们“让你们受累了”。在王钊老先生90岁的寿宴上,全家几代人欢聚一起,兄妹四人感谢父母“抚育了四个平凡的儿女,帮我们组成四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儿孙们说学逗唱表演节目,老爷子寄语儿孙“身体健康,服务人民,教好子女,贡献祖国”,临了还又补充一句,“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何尝不是老两口自身的写照?深切缅怀平凡中的伟大熊国华老人弥留之际,正逢高考。6月7日下午,完成繁重忙碌的考务工作,校长李奋平、副书记董新胜、校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相军勇,离退处张虹等第一时间带着鲜花看望熊老师。6月9日下午3时,太原市红会的田兆渠来接老人,校领导一行四人参加了简单的遗体告别,躹躬表达深深的敬意。6月15日,山西大学附中微信公众号发文悼念,许多老同事、老学生留言致敬。在山西大学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帮助子女办理相关手续。端午节时,又特别带着粽子登门慰问。儿女们的微信群里、朋友圈里,都是熟悉老两口的,他们的留言中是满满的敬意和感动,“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家,安息”。到底有多少人、有多少条留言缅怀,兄妹4人数都数不过来,他们想:“为什么两个平凡的老头儿老太太,让人觉得特别高大?就是他们捐献了遗体,这样一个人人都知道伟大却很难去做的事情,才让人肃然起敬。”一直负责这项工作的田兆渠介绍,从2000年开始,太原市红十字会应逝者及其家属要求,开展遗体捐献工作,至今,太原市累计登记遗体和器官捐捐献13300多人,实现遗体捐献已有230例。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夫妻签订了遗体捐献申请书,但遗体捐献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位老人的品德风范,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灯塔,给你我以力量和方向。
山西晚报记者赵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