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八年(1882)秋日,一队官袍加身的人们骑马走在由太原府通往晋祠的官道上。正是稻米飘香时节,像为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这队人下了马,走在田间,一位个头不高的官人像一个老练的农人那样,随手抓起一支稻穗放在手心静静地观察。剥开一颗,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微甜的口感夹着稻米特有的香味,顿时流淌在整个唇齿之间……“看来今秋丰收在望。”大人欣慰地点头道。另一位品阶略低的官员上前同这位大人说:“张大人,这里大米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古人对其有‘米洁白纤长,味殊精美’的美名。前年夏日,晋祠包括这里在内的19个村遭雹灾,下官开府库做了赈济。这个村寨为‘南堡村’,乾隆年间翰林、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杨二酉就是本村人,据说他是抗辽名将杨业之后。”大人说:“拯救灾黎事关政要。”“你所说杨二酉,其居官清正、书法高超、倔强似铁、官声甚好,曾写过《柏月山房记》。这里算是人杰地灵。”这位大人接着说。这位大人是晚清重臣——张之洞。今日是休沐日,在山西上任10个月的巡抚张之洞,入境以来,沿途体访,民生重困,吏事积疲。他摸清实情、整肃吏治以正官气,整理财政、裁减差徭役以正民气,严禁鸦片、建仓积谷以解民耗。张之洞早听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怎奈他政务繁忙,分身乏术,今才得偿所愿。在太原知府马丕瑶、太原县知县薛元钊等人的陪同下,张之洞感受到“三千年晋祠”的气场,看到亭桥殿阁、水榭楼台、流水湍湍,与建筑交织在一起,沿渠组成一组组美丽的风景,肃穆的祠庙平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他们来到清光绪四年(1878)敕封的晋源水神——“敷化水母”,燃香做了祭拜。张之洞看到酷似俯瞰大地的巨龙般“齐年周柏。”说:“真像‘龙头’和‘凤尾’”。一旁是傅青主所题“晋阳之柏第一章”的石碑,使周柏愈显苍劲。薛元钊言:“乾隆年间,山西巡抚朱珪、太原令周宽重建唐叔虞祠。”又讲了唐叔虞“桐叶封弟”的传说。张之洞说:“此典故众说不一,《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所载不同,更有认为成王即位年方19岁、叔虞17岁,怎还去玩耍桐叶。唐柳宗元写的《桐叶封弟辨》,对口耳授受之言提出驳议。”马丕瑶答道:“大人不愧为博学的‘清流’。”他们来到中心建筑圣母殿,面对八根雕着飞龙雄姿的木柱,马丕瑶说:“大人,北宋仁宗皇帝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又为其母邑姜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取名圣母殿。”薛元钊说:“邑姜系姜子牙之女,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之后还随子伐楚。因武王病故早,成王年幼,邑姜理政于周朝。她面对泰山压顶,却岿然不动,先平定‘三籓之乱’,又平定‘武庚之乱’。就这样西周平稳过渡了‘第二代难题’。”薛元钊言:“各朝各代屡屡加封圣母,北宋天圣至熙宁年间,朝廷加封圣母‘显灵昭济’尊号;明洪武二年(1369)增封‘广惠显灵昭济’尊号,四年(1371)改号‘晋源女神’;清同治六年(1867)尊号之上加号‘沛泽’,光绪四年(1878)加号‘翊化’,圣母的全号为‘显灵昭济沛泽翊化圣母’。”张之洞点点头,说:“甚似国朝贤后孝庄文皇后,善于理政,辅佐顺治、康熙两帝,面对‘天崩地裂’,为子孙长远谋划,为护守江山的‘主心骨’。”马丕瑶言:“国朝对此厚爱有加,嘉庆年间修葺了莲池、水榭、飞梁、台骀庙、公输祠、三圣祠。同治帝题匾‘惠洽桐封’、光绪帝题匾‘惠流三晋’、慈禧太后题匾‘三晋遗封’,前任山西巡抚曾国荃题匾‘恩周万祀’……”他们慢慢地在一尊尊宋代彩塑前踱步,看出塑像群不是凡物。薛元钊言:“前朝于谦造访晋祠,在杨愔的读书台题有为百姓祷雨的楹联,为‘晓行数里未天明,路绕汾河听水声。斜月带星横远汉,清风传漏报残更;中心但愿灵祗格,远道何须父老迎。好挽银潢作甘雨,溥沾率土润苍生’。”张之洞感慨道:“人言为官乐,哪知为官苦。做官当如于谦一般,要做为官清廉的官,为民呼吁的官。”在场人无不称快。薛元钊言:“天下王氏和唐氏皆发祥于此。”张之洞言:“当下王轩、杨深秀修纂《山西通志》,朝廷誉为‘省志书之准绳’,令他省效仿。晋祠三千年之久,何不也纂《晋祠志》?”马丕瑶答道:“下官责成人等去修纂此志。”人文是古迹的起点,也是胜景风韵和灵气所在。光绪二十八年,晋祠赤桥人刘大鹏(举人)深为书院山长杨深秀赏识,修纂完了《晋祠志》。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于1936年考察晋祠后感慨地说:“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晋祠的浑厚历史已融进这个生龙活虎城市的血液里。
卢丰王恭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