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转型进行时】追寻红色印迹赓续红色血脉(五)

时间:2021-07-11 08:00:13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711_1da68ce08dc0091054c4c4c8494008fd.jpg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武器装备是强军的基石,也是强国的保障。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当我们为不断增强的军事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骄傲时,当我们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太行山深处为研制一颗手榴弹而牺牲的年轻生命;我们不能忘记,在缺衣少食的山洞里,人民兵工历尽磨难、砥砺成长的故事……历经八十多年坎坷征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兵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构建起了一套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今天,让我们打卡红色地标,一起寻访三晋大地上的人民兵工红色印迹。

一颗手榴弹在太行深处炸响

左权县高峪沟,以沟为界,划分南北,南边是山谷,北边是三个村庄,依次是高峪村、杨家庄村和横岭村。杨家庄村,太行山腹地的一个普通村庄。因村民们都易地扶贫搬迁去了县城,变得空旷、寂寥,少有人烟。住在村里的几户人家,是为了守护这些老旧的房子,因为它们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境内有很多秘密的八路军兵工厂,其中“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军工三所”就由杨家庄兵工厂和高峪兵工厂构成。作为八路军最早成立的兵工厂之一,为了迷惑敌人,当年杨家庄兵工厂和高峪兵工厂对外的名字是“高峪工作队”。这也正是这段红色兵工历史鲜为人知的原因。抗日战争时期的杨家庄村,仅有60多处院落,但几乎每一处院落都留有八路军军工的遗迹,家家住过八路军子弟兵,户户为八路军的兵工事业作出过贡献。抗日游击战中,杨家庄兵工厂生产的“边区造”手榴弹居功至伟,而手榴弹也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唯一能自给自足的武器。重回兵工厂旧址,看到靠人工推石磨盘来带动的车床,不难想象,当时兵工厂的生产条件多么简陋。“1939年4月的一天,有7名军工战士在一户人家生产、组装,其中包括技术工人魏增起,因为有一些数据要统计登记,他起身准备到另外一个房间,刚走了十来步,突然就发生了爆炸,魏增起被巨大的冲击波从窗户冲到院里,锁骨摔断了,而原地工作的军工战士,全部牺牲了。”中国太行抗战研究院志愿者韩建忠说,在设备奇缺的车间里,不少兵工人在炸药试制中不幸牺牲,他们虽然没有出现在抗日杀敌的前线,但同样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采访现场,三块墓碑引人关注。“其中有块碑是为兵工厂牺牲的军工烈士立的,有个孩子16岁就牺牲了,就跟当年发现墓碑的我同岁。”左权县高峪沟杨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杨彦红回忆起往昔。“用一个毛坯的原石刻上牺牲战士的名字,这是我所见过最简陋的、却最震撼人心的碑。”左权县文物局副局长姜杉感慨道。杨家庄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进行了整村搬迁。当地人不懈坚持,保留下了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姜杉介绍,2019年,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革命文物司,我省专门出台了《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未来,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准备筹60万元资金请专业的团队,做总体的旅游发展规划。针对高峪村和杨家庄村,请省文物局、文博集团的专家,编制了杨家庄村八路军兵工厂旧址的保护修缮方案,助力乡村振兴和旅游项目的开发,集中力量打造这一条红色军工峡谷。

“中国第一枪”诞生于黄崖洞

在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镇赤峪村,有着红色军工史上的另一个传奇——黄崖洞兵工厂。1939年6月至9月,太行山西麓韩庄村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屡次受到日军袭扰,兵工厂转移迫在眉睫。左权将军带领着一帮技术人员多方奔走,最终选中了水窑山上的黄崖洞。转移到黄崖洞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扩建后更名为黄崖洞兵工厂,这是抗战时期华北敌后八路军创建的规模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洞深72米、宽18米、高25米,极佳的隐蔽性,正是重建兵工厂所需的重要条件。仅用半年时间,黄崖洞兵工厂就建成开工,对外称“水窑工厂”,保密代号为“工兵营”。在这个工厂,最有名的就是“八一式”马步枪,制作这个枪的人,名字叫刘贵福。刘贵福,一个有13年工作经验的兵工人。全面抗战爆发后,刘贵福被八路军英勇抗战的精神感动,和15名工友一起去往延安。在那里,他和同伴们经过6天6夜的奋战,设计出我国最早的步枪——“无名氏马步枪”,而后,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八一式”马步枪。1940年,八路军总部把“八一式”马步枪的生产图纸和资料发给各兵工厂,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批量生产,这是人民军工步枪制式化的开端。当年步枪的制式化生产,对于人民兵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中国兵器淮海集团宣传部原部长刘建军介绍,当时缴获一支枪要牺牲三个战士的性命,代价是惨重的。“‘八一式’步枪特别的地方在于,一个是它的准星是可调试的,一个是它的刺刀是三棱的,而且是半自动的,一甩就可以挂到枪口上的,方便搏杀。”刘建军说,这个步枪在1940年8月1日送到八路军总部时,得到了总部首长彭德怀、左权、徐向前的夸奖,彭德怀说:“这是‘天下第一准星’,当年我要是有这么一支步枪,我会高兴得睡不着觉。”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枪、弹和炮引起了日本人的恐慌,调动了5000多人的部队,兵分五路,陆空进发,对黄崖洞进行围剿,敌我双方进行了8天8夜的激战。这场激战,就是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共歼敌1000多人,敌我伤亡的战绩是6:1,开创了抗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比前所未有的纪录。黄崖洞保卫战后,兵工厂化整为零,仅留下不到100人的“二分厂”继续生产,一年多后才全部转移。作为兵工厂,黄崖洞的年龄不足三岁,可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黄崖洞是不朽的。这里处处可见的历史痕迹,直观、生动地诠释着太行精神,也提醒着和平的来之不易。

跨越三个世纪火炮研发走出国门

距离黄崖洞200公里外的太原市杏花岭区,伫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兵工厂——1898太原兵工文化产业园。高楼环抱下的这个建筑群,已经经历了三个世纪的风雨,它就是太原兵工厂旧址,和沈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合称为“兵工三大厂”。这间兵工厂里有一封珍贵的信件,是1954年10月25日毛主席给厂里写的。这封嘉勉信中写道:“国营二四七厂全体职工同志们,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七六公厘野炮成功的胜利,这对建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信中提到的“国营二四七厂”就是解放后更名的太原兵工厂,而76公厘野炮,就是国营二四七厂仿制生产的1954年式76.2毫米加农炮,是新中国第一门制式野战火炮。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新型火炮离开这里,扬威战场,走出国门,展现出“中国制造”的风采。其中的代表当属外贸明星火炮。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ST1型8x8轮式105毫米突击炮总设计师范杜卫说,“我们叫它突击炮,在国外有的叫坦克歼击车,有的叫轮式坦克的,它既能对付坦克装甲目标,对付点目标,也能远距离压制地面目标。”事实上,由太原兵工厂提供的火炮,应用和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军工,而是延伸到了其他的领域。对此,1898太原兵工文化产业园项目办主任刘贵红介绍,比如森林灭火炮,就是典型的运用火炮的抛射原理,把灭火弹通过火炮远程发射,到了灭火点,再抛撒灭火粉,避免了人员近距离灭火。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武器装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仿制到自主研制的阶段。

本栏目内容源自山西卫视“转型进行时”本报记者张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