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代际特征命名,李心丽有着属于70后写作中的某些代际特征,但以性别特征命名,则是女性写作中更为细微的特征极为明显。从李心丽长篇小说《命运的魔方》里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她在探求一个时代变迁中的隐秘性主题,在刚刚发生的现实抒写中强化“交换的命运”中寻根和索源的问题。一个平凡的乡村家庭里暗含着个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现实与时光流转的精神投影,人物的情感印记深刻地驻留在字里行间,在一种生活日常中浸染着属于李心丽个人抒写特征的隐秘路径,并在充满质感和浓郁气味的文字里发散了出来。她以一种女性温情主义的力量来消融现实中的尖锐和苦涩,用一种细微柔性的打量来抚摸生活万象,她用爱的关注揭露亲子交换背后的真相,又以一种宽厚的悲悯情调使得冷峻的黑白底色中又有一种生命青春的光亮。如果以题材划分,李心丽的小说大体上属于“山药蛋派”,《命运的魔方》这部长篇,人物和故事的展开就是突出了乡村,而且是以40岁桑来福连续生了4个女儿之后,以第5个女儿诞生的契机,为接下来的亲子“交换”埋下伏笔。一个乡村家庭,有无男娃,涉及香火问题,脸面问题,以及种种人丁兴旺的问题。这第5个爱哭女儿的到来困惑着这个家庭的父母,或也困惑着每一个家庭成员。从老桑两口子去神树下祭拜,然后到动了胎气之后,土炕上生产时,在油布上铺炉灰,生下女娃的失望,以及贴红喜帖的细节,这些抒写都透着一种民俗的味道。李心丽的抒写是具象化的,充满了平铺直叙的自然状态,却又有一种个性化的梳理和层次感。随着李心丽的笔触,我们看到了朱贵庆的母亲提着2斤鸡蛋来访,带来了另一家昨天刚生下第6个儿子的消息。这个“换子”的情节便在这种舒缓有致的叙述中展开,也从中突显了这家人在这件事情上的细微态度。桑来福女人虽然愿意,但当把刚出生的女儿抱走的时候,她却“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这让桑来福很沮丧。“你哭什么,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我就不去了。”另外在送孩子之前,大女儿桑枝是反对的,但她的反对是无力的,只能痛哭来表达,然后去最后一次抱抱妹妹。李心丽在乡村题材的小说里,更加显得游刃有余,不断发掘着一个原本属于她的艺术世界。这种“换子”带来的变化,宛若魔方产生的一种奇妙效应,字里行间经久不散,伴随着这一家人的命运起落。小说里老桑家的每一个女儿都各具性格,这对勤劳朴实的夫妇的一个个女儿都传承了父母的良善基因,她们以大姐桑枝的学习成绩为标杆,一个个考上城里的学校,并各自找到工作和归宿。相反,桑树的性格里有着姐姐们的良善,却在学业上没有她们的那种执拗,反倒是有些过于早熟的散淡,他试图寻找另外一条人生之路。这也是他和几个姐姐们的不同之处,甚至就连与他交换出去的梁小鱼,竟然在某一点上与4个原版姐姐惊人相似,而他与从没生活过一天的5个哥哥,则在基因方面有着神奇的暗合之处。从戏场子到一次与村里的孩子打架,以及桑果说出他被收养的事实,使一些无法隐瞒的真相,就这样一步步暴露在桑树面前。小说不动声色地抒写这个变化的过程,尤其老桑一家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也通过一种微观的视角予以呈现,并使得小说获得了多向视角的可能性。这也是李心丽一心想突破过往自己的一种尝试。李心丽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始终相信一种良善的力量。她不是没看到现实的严酷,而是女性写作的天性和直觉力,使她在抒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了一种关爱和温暖的人性之光。我在李心丽《命运的魔方》中看到真实的生存现场,20世纪80年代的场域感极为浓郁。她在小说里强化了人物命运的戏剧性演绎。其中,老桑家的姐妹们都是互相帮忙,无论在乡村,还是到了城里,她们经常一起讨论,甚或分配父母从乡下运来的菜蔬时会互通有无。早些年,桑果因为新衣服的事情,与桑树有了矛盾,于是一怒之下就告诉了他的身世。桑树过早懂事,孤独的身影走向社会,却从事着与姐姐们不一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与老桑夫妇在乡下种植葡萄园一般辛苦。姐姐们对他的帮助,一家人始终不离不弃,使得整部小说有了一种温情的底色。这也是小说自始至终所弥漫的一种气息。桑树得知病重的生母想见自己最后一面时,“什么也没有说”“不惊讶,不疑惑,不询问,也没有回应”,但他到底还是去看了生母。小说还写到,“桑枝是家里唯一一个来到桑树生活现场的人,她深深地为桑树感到酸楚。”桑树从打工的省城回到市里,去搅拌站开车,晨昏颠倒,没日没夜。这些生活场景和细小的抒写,勾画了桑树的生存状态。这种平静而又超然的叙述里,有着李心丽自身感官印象存储记忆的反复咀嚼,就有了更多的直观性和岁月的黏度。从而,让她的内心抒写在小说结尾桑来福立碑中暗含了更多象征的意味。总体看,这部小说一气呵成,从“换子”到“换子”的结果,这一事件里透射出桑来福一家人40年间的变迁,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一叶知全貌,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通过努力奋斗,最终在城里安家落户。而结尾的立碑祭奠一章,抑或是对农业文明唱出的一首挽歌。李心丽的叙述腔调和小说架构是统一的,也是平稳的,这也是她的一个优势,但她也忽略了一些更为精彩的生活冰山以下的更多内容,比如各个章节的相关人物比重,内心世界的开挖,以及有可能更为极致的推演,等等。李心丽展现了与《呼兰河传》全然不同的吕梁风貌,扑朔迷离中摇曳着越来越动人的风景。在此,真诚地祝福李心丽!
李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