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按照省委组织部和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部署,山西晚报社记者李春泽被选派到山西静乐县段家寨乡永安镇村担任第一书记。
三年多来,李春泽走遍了永安镇村的沟沟壑壑,吃惯了这里的土豆粉条河捞面,对建档立卡的74户精准扶贫户更是像家人一样熟悉又满怀情感。“只有把这里的土地一脚一脚地丈量过,才真正明白精准扶贫的深远意义。”李春泽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
永安镇村位于静乐县西北部20公里处,全村245户人家呈“树叶”状散落在省道两旁。这里的村民们长年以来以种植土豆、玉米、小杂粮等粮食作物为主。“虽然生产资料先天禀赋不足,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段家寨乡党委书记吕志强这样介绍永安镇村。作为一名一线记者,李春泽并不缺乏基层经历,对丘陵、山区基本的农业、农村情况也并不缺乏认知。可是,当他以永安镇村“第一书记”的视角和身份去观察和参与到这个村庄的建设与发展中时,才真切地体会到,长久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在怎样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自强不息的,他们又是怎样急切盼望着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能大踏步地往前走。
对接社会爱心,解决了村民“因学致贫”的后顾之忧
李春泽并不是第一个被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选派到这里的挂职干部,早在2012年,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就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担负起了帮助段家寨乡永安镇村、梁家村这两个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并许下“贫困农民不脱贫,单位帮扶不脱钩”的铿锵承诺。几年来,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先后派出多名干部挂职这里,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如今,李春泽又从一名记者一竿子扎到了永安镇村,成了一名两脚粘泥的“村官”。
从2015年8月15日开展驻村工作开始,李春泽就在永安镇村村委会里搭了铺,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了每户家庭里的“常客”。
“李书记,咱们村今年考出了一名本科大学生。虽是喜讯,但因为家庭贫困,这孩子可能没法按时报道了。”上任伊始,村支书巩金龙就提出了急需解决的难题。这名考入湖北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叫巩丽红,家中五口人,父母靠务农打工为生,其妹妹和弟弟正在中学读书。家庭因学致贫,是村中的精准贫困户,一家人正在因学费、路费犯愁。经过上门核实了解后,李春泽立刻赶回了太原,将这一情况向“娘家人”山西晚报社进行了汇报,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高度关注。经过各方筹措,协调办理各项手续,8月28日,5000元助学金汇入巩丽红个人卡号内,帮其顺利登上了前往湖北的列车。
“扶贫先扶智,再穷不能穷孩子,要想尽一切办法资助孩子们完成学业。”在随后的工作中,李春泽积极联系号召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村中学生进行了对接资助,并形成了一种‘爱心帮扶’体制,每个学期,各种学习用具、过冬棉衣等爱心物资都会如期而至。2016年,在李春泽的帮扶资助下,该村巩帅子拿着5000元助学金顺利步入大学殿堂。近两年来,永安镇村的17名在校学生都得到了不同数额的爱心资助,解决了村民们‘因学致贫’的后顾之忧。
田间考察,反复论证,理清了产业发展新思路
“这里无霜期只有120天,村里主要种植土豆、玉米和小杂粮为主。”村主任巩耀峰时常带着李春泽看村里一家一户的种植情况,“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土豆收入有3000到5000斤,扣掉化肥、农药的成本,一亩地最多能挣2000元。”李春泽跟着巩耀峰一块田、一块田的走,遇到村民在田间劳作就上去搭把手,一边帮忙一边跟村民聊天。“咱们村的农副产业还停留在村民自发种植的阶段,一没有标准化,二没有规模化,三没有品牌化。随着种植成本的增高,这样的粗放式发展挺危险。”走遍了村民们的田地后,李春泽对现有的产业发展皱起了眉头。
“就永安镇村抓永安镇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站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下,把村庄发展放在全县一盘棋的格局中,永安镇村的产业发展才有后劲。派驻‘第一书记’进村,就是希望你们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帮助村庄发展。”李春泽想起,在一次“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静乐县县委书记李德新书记讲的话。李春泽意识到,县委领导的要求和希望,其实就是要发展村特色产业经济和旅游的工作思路。
“永安镇村紧邻汾河源头和芦芽山,旅游公路穿村而过。要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种植特色农作物、开发‘情人谷’,带动产业发展。”这些想法和乡党委书记吕志强不谋而合,并得到了包乡干部-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霍俊波同志的指导和支持。霍俊波书记指出,静乐三宝(玛卡、藜麦、黑枸杞)还有小杂粮销售已有起色,利用发展魅力乡村的契机再把品牌做强,再开发推广,从静乐县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入手,“建立产业标准,做强区域性公共品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发展旅游乡村。”
在反复论证、实地考察后,李春泽把村里发展遇到的瓶颈制约情况拿到全乡产业发展讨论会议上来解决。在霍俊波书记的指导下,永安镇村产业、旅游发展规划被一一梳理,建立标准,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种植,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培训服务和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发展旅游乡村等工作逐一摆上了案头。
购买拖拉机,既解放了劳动力又能抱团发展
80年代分田到户之后,永安镇村的村集体成了“空壳”,只能靠着每年的转移支付紧巴巴地过日子,想为村民们办点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李春泽的协调帮助下,2016年初,永安镇村获得了40万元的扶贫发展资金。这笔钱怎么用,村“两委”会议上,老支部书记巩丙宽的建议得到了其他班子成员的一致赞同,“咱们村的老学校还是八十年代留下的老平房,闲置多年了,不如翻盖一下,给村民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医疗室,或者翻修村中老庙,建得漂漂亮亮的,永安镇村人的脸上也有光彩。”李春泽给村班子成员和村民做工作,40万元扶贫资金,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建了房修了庙,不仅村集体还是一穷二白,对村民脱贫致富更是于事无补。“目前还不是时候,以后一定维修!”目前不如将这批资金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社筹建和产业扶持当中去,带动整村发展。这样的思路得到了村“两委”班子的一致同意。
2016年3月,永安镇村使用5万元扶贫资金以土地承包的形式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这也是永安镇村的第一个农民专业养鸡合作社,此举起到了带头作用,养牛、养羊、养猪等养殖户多了起来。6月,永安镇村使用5万元扶贫资金检修了自来水管,确保了村民们的吃水安全。7月,永安镇村使用30万元扶贫资金为47户精准贫困户分批购买拖拉机,不仅解放了劳动力,使其外出务工增收,春耕时节,还组织使用拖拉机连片耕种,集体外出为邻村耕作。“过去只知道一家一户好好种地,多收几斤土豆就挺高兴,哪里想过要这样抱团发展。”村民闫好宽说。
村民巩志清家5口人有15亩地,由于家中劳力少、旧式种植方式,春耕时节,巩志清天不亮就要下地,经常忙得连饭也吃不上,家中更是无人照顾。李春泽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使用机械种植,一来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外出务工;二来可以在完成自己的种植后拖拉机组团集体给邻村的种植户做种植服务,增加家庭收入,“这叫做开展集体化有偿服务。”
倡导诚信,净化民风,要帮农民培育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每年五一、十一,芦芽山、天柱山都会迎来旅游旺季。不少各地的游客经过永安镇村,往往会被土产品和清澈的汾河水景色吸引,驻足跟村民购买土特产尝鲜。一些村民们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不是缺斤短两,就是以次充好。邻里之间有了纠纷四处告状,一些村民见利忘义。李春泽在调研中发现这类问题,十分痛心。为了改变“永安镇村永不安”的名声,2016年9月,李春泽利用重阳节举办了该村首届老年节,筹措资金5万元购买了生活礼品并请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赴宴,100余位乡亲欢聚一堂,促进了邻里和谐,增进了邻里感情。
永安镇的农民有养本地黑猪做“年猪”的传统,一家一户养上三两头黑猪,不使用饲料喂养的猪,膘肥肉美。可这么好的特产,却没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李春泽经过分析得出原因,有企业来订购黑猪,可总不持久,市场好了,农民就会抬高价格,市场差了,企业又不肯以原定价格来收猪,一来二去,“年猪”也只能供村民们年节时打打牙祭。李春泽和养猪户王玉厚商量出个点子,让他先进行黑猪养殖实验,在年终岁尾时,家养黑猪肯定会买个好价钱。这样就会增强养殖户养殖信心,然后再把有能力饲养年猪的户召集起来,牵头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和需要年猪的企业联系签订购猪合同。到了收猪时节,企业按照商定的价格收猪,一旦市场出现大幅度涨跌,可以同企业商议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如果再出现哄抬价格事情,合作社里的成员就要找这人说道说道了。
三年的扶贫工作,对于李春泽来说,感到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用基层的办法解决基层的问题。智慧在民间,要相信群众能够在我们的帮助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在农村,很多道理是讲不通的,设定的规则执行起来成本很高。企业不可能因为农民不按约定私自抬高猪的价格来进行追责,倒是乡里乡亲之间的监督和口碑更有用。
开荒地变良田,水稻丰收为村民带来新希望
今年8月15日,李春泽在永安镇村担任第一书记整整两年了,和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任期已满,可百姓们舍不得他离任,纷纷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挽留,乡党委也向上级提出了让李春泽继续留任的报告。
这是一份情谊,更是一份信任和期望。接到连任的通知,李春泽拍拍身上的灰尘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啊……
2018年新年伊始,按照政府要求,李春泽召开两委会议使用集体土地100亩,发展种植水稻,使用新造土地300亩发展藜麦种植项目,这也是列入县、乡政府的一项重点创新项目。对祖祖辈辈种杂粮的永安镇村民来说,种植水稻是一个件陌生的事情,能不能行得通?大家心里打了问号。李春泽就带领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跟贫困户们讲政策、讲成功的例子、讲种植水稻的优势,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
4月,永安镇村顺利创办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向荣种植公司”,开启了水稻种植的序幕。李春泽带领村委干部和部分群众,通渠开路、平整土地,终于在荒滩上整理出100亩水稻试验田基地,
在水稻基地建设实施过程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23人,非建档立卡户15户18人和50余名群众参与劳动,并实行分片管理。仅人工除草、施肥、田间管理等劳务,参与劳动者收入人均增收了3300元。
水稻种植基地位于汾河河川地,由于多年荒芜,植被茂盛,大量枯枝落叶经过多年来的腐化、分解,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黑土层富含氮、磷、钾和各种有机物,土壤肥力较高;该地的主要河流虽是汾河,但支流有龙王沟、好汉山等山泉水系,且均为上游,水质清澈,无污染,为水稻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养分。
为了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郭玉福亲自联系省农科院李斌书记,邀请省农科院水稻专家王广元教授多次前来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水平。
在大家的共同关心努力下,李春泽带领群众选择种植了“丁7”2亩、“晋稻”4亩、“龙稻18”50亩、“龙稻20”44亩等优质品种种植,秋季获得了丰收。
脱粒后的新鲜大米经过组织省市专家和当地百姓代表品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省农科院水稻专家说,这种稻谷做出的米饭甘香、软滑,胀性大,粘性好,出饭多,冷饭不回生,口感食味俱佳,越吃越有嚼头。
目前该大米正在积极申报注册“汾河源”绿色大米品牌,并统一进行加工包装,加入“静乐生活高品质膳养食材”宣传系列,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该项目不仅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每户年均可增收3000元左右,而且特色产业的种植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使永安镇村进入了巩固发展阶段。
“到基层挂职,就是个‘墩墩苗’的过程”。李春泽对这个说法非常赞同,但他又有更多的感受。“当初,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踏踏实实为村里做几件事,实实在在地改变这片土地上的落后面貌。三年时间,只争朝夕,我把这片土地当成了自己的家来建设。”在李春泽心里,这里不仅有自己的汗水,更有沉甸甸的收获和感动。
“基层工作教会了我太多太多的方法,基层群众也让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温暖和智慧。而且,永安镇村每一个贫困家庭的背后,是整个山西日报报业集团、静乐县委县政府对基层农村发展的关切和支持。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永安镇村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李春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