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就《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该《规定》计划于2020年8月1日起施行。全文共十六条,提纲挈领地将公共卫生文明提升到地方性法规的高度,足见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程度。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过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合力阻击,国内本土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国际疫情呈全球蔓延态势,境外输入风险犹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辩证地看,疫情虽然造成了一定损失,但也无形中唤起了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改变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人流密集的地方戴口罩、拒绝吃野生动物、分餐制将成为新的生活习惯。借此契机,全面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突显其立法必要性。
行为习惯的培养重在宣传引导。许多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全凭一口痰,痰液中病菌的浓度和传播力度非一般飞沫可比拟。随地吐痰者积重难返,只管自己方便却不顾公德公益,立法将吐痰这件“小事”上升到法律层面,已为吐痰人士敲响警钟。宣传引导要分清公私与大小。宏观角度必须从公共利益方面入手,城市文明形象落脚于公民个人,科普明晰随地吐痰与流行疾病的病理关系,正面引领公众积极参与到文明发展进程中来。微观角度则需强调个人利益,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考核评估与发展潜力、宜居环境、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正相关影响;明确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法律责任,用接地气的形式、多媒体渠道进行普法宣传,在思想上预先打好“预防针”,提升公众守法意识。
监督执法的实现依靠全民参与。随地吐痰执法难的问题无法回避,一方面执法权主体仅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俗称“城管”,违法者众而执法者少,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划片区常驻巡逻执法;另一方面随地吐痰因其违法只在一瞬间,这就要求当场执法当场取证,否则吐痰者抬腿走人只会让法规停留于纸面。为了让法规活起来,探索一条群众基层监督管理结合“城管”专业执法的出路势在必行。监督力量由公益监督岗位、环卫保洁人员、交通协管人员、保安人员、志愿者组成,鼓励公众随手拍随手举报,协助执法人员留存证据,协力织密社会文明共管共治的法治网络。有关部门在落实工作中应当开展培训,力求执法者在程序上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避免以罚代管,防范执法冲突。
他律促成自律,法治助推文明。实现社会文明、提高全民素质任重道远,但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持之以恒才能形成“不敢吐不愿吐”的社会氛围。(在盛夏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