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吃过早餐,迎泽街道双塔西街二社区居民邵奶奶将剩余的菜汤倒入下水管道,再将剩菜投进厨房的垃圾桶。老伴爱听收音机,邵奶奶将用过的废旧电池投进卫生间窗台外的桶里。随后,她把前几天看过的几份报纸放在阳台的废旧报纸堆上。自去年接触垃圾分类理念后,82岁的邵奶奶就开始在生活中实践,到现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她的日常习惯。
尽管已是八旬老人,但利落的邵奶奶将屋子收拾得整洁宜人。卫生间窗外放着一只白色的小桶,邵奶奶将桶里的过期药品、废旧电池分类包起来,清理后,再将桶刷洗干净。“这是我家的有害垃圾回收桶。”邵奶奶的老伴爱听广播,每天收音机不离身,电池消耗得也快,电池废弃后便会放进这个桶。她和老伴的日常药品有时候用不完,发现药品过期,也会放进这只有害垃圾回收桶。为了不使这些垃圾对环境产生危害,邵奶奶在扔垃圾时,还会将它们分类包装好,再投入小区的垃圾桶。
阳台上,各类报纸整整齐齐地叠放着。邵奶奶和老伴都喜欢读书看报,看过的报刊也不会乱扔,而是堆放在这里,积累够一定数量,再卖给收购站。邵奶奶家的厨余垃圾也处理得很细致。她会先将菜汤倒入水池,再将剩余的残羹放入厨余垃圾桶。
邵奶奶讲,在去年的一次社区活动中,她开始接触垃圾分类理念。随后,又从报刊上了解了相关新闻。对垃圾分类,她非常认同,虽然当时我市尚未开始实施,但邵奶奶已经从自己做起。
“邵奶奶是我们社区的垃圾分类达人!”6月8日,迎泽街道双塔西街二社区的垃圾分类活动中,社区干部自豪地介绍邵奶奶的垃圾分类经验,希望更多居民向老人多多学习。
本报记者侯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