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杜继英: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时间:2020-09-02 09:00:28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1日电 近年来,山西和顺李阳镇下石勒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新型农业示范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市级卫生村、县级十佳红旗示范村。村党支部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县“五星级”党组织。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93元增加到6139元。

突出支部带动这一核心

“五级书记”抓脱贫,处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村党支部非常关键。杜继英担任下石勒村党支部书记后主要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取信于民,赢得村民心。原村支部书记因公殉职后,村里留下不少债务,最突出的是欠下村民20余万元的工资。杜继英上任后,卖掉了自己的汽车,偿还了村民的债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组织成立了劳务输出合作社,农民劳务输出由合作社统一承揽和管理,村民可在合作社常年打工,年底一次性结账、兑现承诺。

二是情系于民,带着村民干。党员干部“动”起来,才能把村民“带”起来。每天,他和村委主任,还有其他村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干群拧成一股绳,通过辛勤劳动增收致富。

三是造福于民,解决村民盼。近几年,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地里的、棚里的、厂里的,村民打工不出村,在家门口就有干不完的活。村民有了收入,心里有了希望,干部有了威信,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抓住富民产业这一关键

带领农民过上小康生活,没有产业支撑就是一句空话。为此,杜继英下定决心迈出“三大步”。

第一步,敢闯敢试,开辟产业新天地。他上任之初,没有急着干,而是带领村干部到山东、介休、太谷等地实地考察,确定了发展蔬菜产业的思路。但村里人多地少,发展蔬菜产业,土地是关键。2012至2013年,村里举债铺开了1200亩土地整理项目,面对上千亩的土地和高额的债务,项目一上马就在村里“炸了锅”。在他强有力的组织实施下,工程很快完工,省财政厅一次性给村里划拨专项资金260万元。之后,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对土地进行了流转,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的形式。通过两年的经营,不仅还清了债务,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为集体经济扎下了“富根”。

第二步,坚定不移,实施结构大调整。脱贫攻坚奔小康,小打小闹不行,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该村先后成立了百人劳务输出、养牛、双孢菇种植、万只笨鸡养殖和千亩蔬菜种植5个专业合作社。去年,合作社种植大葱300亩、荞麦700亩、中药材200亩、双孢菇2万平方米,以及30座拱棚蔬菜和8座地窖式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如今,养牛、种菜、在合作社打工已经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

第三步,延伸链条,推进农业工业化。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农民收入便得不到保证。为此,他大胆尝试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持走农业工业化的路子,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龙头企业,实施订单农业。通过他的积极协调和努力,2016年,下石勒村成功引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工厂,村民成了企业职工,拿到了工资性收入。当年以订单种植的500亩万寿菊,平均亩产都在2000至3000公斤,公司保底收购,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元。

走出共同致富这一新路

下石勒村坚持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村民人人入社、户户分红,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稳定增收。5个合作社覆盖了全村287户,村民实现了土地流转有租金、门口打工有薪金、集体分红有股金,三项收入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2016年年底,下石勒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同时,村集体拥有合作社30%的股权和集体流转的土地,每年可增收60余万元。目前,在杜继英的带领下,下石勒村村民已经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仅打工一项,每人每年最高可收入2.5万元,最低的也能收入5000元。

一村富不算富。从小在石勒沟长大的杜继英,深知一道沟7个村的村民生活很不富裕,带上整道沟里的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才是他最终的奋斗目标。2016年底,按照县委提出的“党建引领、产业推动、连片发展、整体脱贫”的思路,他在石勒沟所辖的7个村创建了联合党总支,担任了联合党总支书记。为了让其余6个村贫困户尽快脱贫增收,他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养殖项目,带动贫困农民800 余人,人均增收1800余元。使石勒沟建档立卡贫困户533户、1430口人,到2017年底已减贫474户、1289口人,并且实现了狐凹、榆圪塔两个村整村脱贫。

杜继英本人先后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晋中市“五一劳动模范”、晋中市“焦裕禄式好党员”提名奖,并荣获和顺县“新农村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第二届优秀人才”奖等荣誉称号。(杜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