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遭遇“成长的烦恼”

时间:2020-10-30 20:06:22 | 来源:山西日报

阅读提示

近两年,北京市为解决京郊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开发出了公交乘务管理员、园林绿化工、保安辅警等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解决了1.8万余农民工就业。但由于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没有作业证、适合大龄人员的岗位较少也让农民工在工作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不断开创更多更好的就业方式。”

10月29日凌晨1点,赵忠平和工友正在东城区某街道冲洗道路。

10月24日下午1点,在北京市昌平区霍营公交场站,551路公交准备发车,乘务管理员周海天正在前门刷卡处维持秩序。周海天是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人,在551路公交的乘务管理员中,还有12位和周海天一样,都是来自北京周边村镇的农民工。

近两年,为解决京郊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北京市开发出了公交乘务管理员、园林绿化工、保安辅警等大量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北京市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在岗农村劳动力已经达到1.8万余人。记者近日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发现他们成功实现就业的同时也面临劳务派遣没有作业证、合同到期后出路不明朗等问题。

“这工作干起来还挺快乐的”

10月24日下午1点半,551路开回起点站白各庄公交场站。周海天当天的工作结束,接班的是李玉龙。今年40岁的李玉龙原本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由于生意不好,在做乘务管理员之前一直待业在家。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自2017年起展开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开发工作,并以密云、延庆的农村劳动力为试点安置对象,为其提供公共服务岗位、并给予岗位补贴。2018年,此项工作在全市各区普遍展开。

李玉龙所在的昌平区通过和排水集团、公交集团等多家劳务派遣公司对接,开发出环卫等多种类的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在此类岗位上实现就业的农民工,每月到手的工资基本在5000元以上。

“当时待业在家,听说有招人就直接到社保所报了名。”李玉龙说。2019年4月1日签完劳务派遣合同后,李玉龙正式成为551路公交的乘务管理员,比周海天晚了两个月。现在,不只是551路,62 、56、163等多条公交线路上都有来自京郊的乘务管理员。

来自密云区西田各庄镇的赵忠平此前也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和李玉龙不一样的是,赵忠平现在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名便道冲刷辅工。

“这工作干起来还挺快乐的。”虽然上夜班,赵忠平却很适应这份工作。赵忠平告诉记者,他开了半辈子出租车,一直都是坐着,现在的工作能随时活动起来,这让他感到很满意。在收入上,赵忠平现在的工资比此前要高出五分之一。

现在,越来越多像李玉龙和赵忠平这样的京郊劳动力选择进城上班。公开数据称,目前北京全市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在岗农村劳动力已达1.8万余人。

“期待政策能持续下去”

通过政府提供补贴,让企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加大对劳动力的就业培训,让劳动者更加适应岗位需求……北京市在推进京郊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的做法,得到不少农民工的认可。今年51岁的赵忠平告诉记者,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加上年纪相对较大,靠自己进城找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如今借助北京市的就业扶持政策,他有了一份自己喜欢也足够支撑家庭开支的工作。

但赵忠平也坦言,“在一切看起来都很满意的同时,也有一些烦心事。”

今年6月,赵忠平在某胡同作业时,一个骑自行车的路人被洒水车旁边的水管绊倒摔伤。警察判行人全责,前提是赵忠平所在的工作队有道路作业证。由于他是劳务派遣工没有作业证,警方判双方各承担一半责任。“这是最好的一次判定,以前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故,通常都是我们全责。”赵忠平说,“没有作业证,我们的工作合法性得不到承认。”

但与没有作业证比起来,赵忠平更关心的是“两年半以后要做什么”的问题。赵忠平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公共服务岗位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签的是“2+3”合同,“头一回签2年,第二次再签3年。”当初应聘时,赵忠平从用人单位处了解到,政府补贴等政策是暂定的,“5年以后具体是什么情况还不能确定。”赵忠平说,今年5月份,他签了剩下的3年合同,离5年合同结束还剩两年半。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受访者都有同赵忠平一样的顾虑。来自北京平谷区的田建林现在是西城区一名园林养护工,于2018年11月被派遣到现在的园林市政单位工作。田建林告诉记者,诸如园林养护工、抽粪车司机等很多岗位在招聘时都倾向于招50岁以内的人,有的甚至规定求职者要在45岁以内。但田建林今年已经51岁,等“2+3”合同到期,他早已经超龄。“期待政府的就业政策能持续下去。”田建林说。

“开创更多更好的就业方式”

从2017年开展至今,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农村地区劳动力工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民生实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北京市各区在具体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时,还存在安置岗位吸引力不足、适合大龄人员的岗位较少、相关就业权益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来自朝阳区的抽粪车司机李卫告诉记者,对他个人而言,现在的工作和原来开出租车收入相差不大,做自己擅长的事对于他来说是首位的。李卫认为,“根据我们劳动者个人的特点、意愿,提供不同种类的就业岗位,这对于我们和用人单位双方来说都很重要。”

“我们正在不断开创更多更好的就业方式。”北京市人社局局长徐熙表示,各区就业管理部门将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尤其是对于低收入困难就业群体,可通过北京市政府统筹协调,让区与区之间实现对接帮扶等,实现就业岗位与就业者之间的精准匹配。

记者采访发现,在北京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工作过程中,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也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农村劳动力安置过程中,大部分劳动者是作为劳务派遣工工作的,劳动者在劳务派遣过程中出现维权难等问题时有发生。

据赵忠平介绍,单位不时会提供培训课程,但目前的培训大多围绕安全操作、技能提升以及公共卫生等内容进行,“希望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维权培训课程和法律指导。”

另外,关于工作身份合法性的问题,不少受访者向记者反映,希望相关各方推出举措,让劳务派遣工在工作中不再因为自己的身份遭遇尴尬,“能够真正踏实工作、安心工作”。(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记者 朱欣

原标题: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遭遇“成长的烦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