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大别山腹地的“一师一校”

时间:2021-05-25 12:00:52 | 来源:山西日报

孩子们在学习

王晓娟在批改作业

一面国旗、一间教室、一位老师,在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有一个栗树小学教学点。这个教学点离县城有近20公里,地处偏远,目前只有4名学生在这里读书。今年31岁的王晓娟,是负责这些学生所有教学及后勤工作的老师。从2007年开始,当时只有17岁的王晓娟被聘用为来榜镇栗树教学点的代课教师,此后,她在这里默默坚守了14年。近日,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她说:“孩子们每天在进步,感到特别幸福,我希望能一辈子留在教学岗位。”

深山坚守14年:从青葱少女到三十而立

深山里的“一师一校” 有一位从17岁坚守在此的女老师

身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是安徽省唯一的纯山区县,经过县道、乡道,以及曲曲折折数公里的村道,终于到达离县城有近20公里的来榜镇栗树教学点。

这所学校里,有一面国旗、一间教室、一位老师和4名学生,孩子们年级不同,但都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

今年31岁的王晓娟,是负责这些学生所有教学及后勤工作的老师。从2007年开始,当时只有17岁的王晓娟被聘用为来榜镇栗树教学点的代课教师,到现在她已经坚守在此14年了。

“当时教学点的任课老师生病了,需要新老师来接手教学点的工作。那时我从外地打工回来,家长们看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就喊我去试一试。”王晓娟自己此前也在这个教学点完成了小学课程,然后去镇上读初中,初中毕业后就去外地打工了。

栗树教学点是“腹地中的腹地”,从前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有限,教学点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王晓娟每天早晨到了学校后,还需要到一两百米外的邻居家拎水回来烧。

“17岁刚刚接手教学点工作的时候,的确觉得很困难,也想过放弃,但想到自己一走,这里很难再请到老师,我就坚持下来了。”王晓娟说。

复式班、轮流上课的教学模式 虽辛苦,但为了孩子值得

早上7:40,王晓娟开始了她忙碌的一天。备课、批改作业、讲课。在课堂上,她一边给一些同学上课,一边安排其他年级的同学写作业,这样轮流着来。趁着课间,她赶忙去择菜、洗菜、烧饭。中午下课后,她带着学生们吃饭。饭后,她要么带着学生午休,要么给他们讲讲错题,下午四点半放学,她才结束了马不停蹄的一天。不过,王晓娟说,今年是她感觉最轻松的一年。

王晓娟说,现在带的四个学生,有两名上四年级,两名上一年级,往年最多的时候有17名孩子在一间教室上课。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学生多、作业多、琐事多,打打闹闹更多,“那时候说忙得过来是假话,真的是没有时间休息,一刻都不敢停,所有的事情都得掐着点进行,不然就乱套了。”王晓娟笑着说。

王晓娟的孩子也在这四名学生中,今年上四年级,谈起给自己的孩子做老师,王晓娟觉得有些愧疚,“当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学生在一个班的时候,其实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些忽略,就想着要先把别人的孩子教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回家还有机会能教他。”

考虑到代课老师的艰辛,针对王晓娟这样的代课老师,来榜镇相关部门曾为他们提供了代课老师转岗机会,“我可以转成学校保安,轻松很多,但是只要想到我离开了学校,学生们只能去10公里以外的小学读书,我就不忍心。”

王晓娟说,交通条件有限,如果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的话,老人还能在农田里忙一忙,增加一些收入,减轻生活负担。

“全能老师”曾是“自卑少女” 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成长

在接受采访时,王晓娟经常会向记者说的一句话是“其实,一开始我挺自卑的。”在她看来,14年前,老师将6名孩子交给她是“无奈之举”,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带孩子,“我学历不高,总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怕教不好孩子们。”

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王晓娟说,她只能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刚来教学的时候,不像现在有电脑、网络,这边连电话信号都没有,我就自己一个人窝在教室看书,把所有的教科书都看透,一本书能熟悉到背诵下来。”2017年王晓娟自考本科毕业,在这之前,她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正式成为了一名教师。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也在成长和进步。”从王晓娟执教算起,她总共带领六十多名村里的孩子完成小学阶段教育,其中有十多位孩子走出村子考上大学,“有时候在村口遇到长大后的学生,他们还会礼貌地跟我打招呼,喊声‘老师好’。”

14年过去了,在栗树教学点,变化的是走出去的孩子们,还有学校里的一事一物,不变的是王晓娟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教学点通过近年来的改造升级,远程教育、多媒体教育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王晓娟介绍说,“利用智慧课堂,可以带孩子们了解村子以外更大的世界。”

栗树教学点将被撤并 期望未来留在教师岗位

王晓娟目前所带的学生有4名,其中一名学生的父亲王业林告诉记者,“我们村的人都很尊敬晓娟老师,她在学校又当老师又当妈,对孩子特别关心和照顾,教学也很认真、耐心。”王业林的孩子今年7岁,在读一年级,他外出打工后,孩子就交由奶奶照顾,“老人年纪大了,有时候照顾不过来。村里的人跟晓娟老师都是知根知底的,让孩子跟着她学习,我比较放心。对于王老师,我最想说的就是感恩有她,谢谢她在这里坚持了这么多年。”王业林说。

面对家长的称赞,王晓娟却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多。在她心中,一直有一个崇拜的榜样——栗树小学的前任老师王业新,也是她在栗树小学读书期间的任课老师。

“他在我心里是最伟大的,算是我的启蒙老师,王业新老师在这里待了三十多年,那时候学生比现在多多了,村里每家都有一两个孩子,学校生源很多,他教出来的大学生也很多。在我记忆中,他每天都很忙碌。”王晓娟谈到这时,语气稍显悲伤,“他身体不太好,除了学习外,还要顾着为我们做饭,一坚持就是30年。”

王晓娟说,当时她选择来栗树小学教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王老师,“我接手栗树小学不到两年,他就去世了,当时还没到60岁,算是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她微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我想成为老师这样的人,能一辈子留在教学岗位。”

据了解,因为各方面条件的改善,生源的减少,日后,栗树教学点将被撤并,孩子们都被安排进入镇里的中心小学读书,谈起即将离开坚守十四年的地方,王晓娟感到有些不舍,但同时又由衷地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对于自己何去何从,王晓娟表示还不清楚,但她希望能继续教书,“能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我感到特别幸福,希望能一辈子留在教学岗位。”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笪越 孙庆云

原标题:大别山腹地的“一师一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