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稷山,陈兴华是位传奇人物。解放前,他就是革命者,地下稷山县委的组织委员。解放后,他又长期担任中共稷山县委副书记、稷山县人民政府县长等职务,直至退休。解放后,陈兴华同志先后担任中共稷山县委副书记、稷山县人民政府县长等职务。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抗日战争的1938年到1943年,中共稷山县委就驻扎在陈兴华的清河村家中,活动了6年之久……陈兴华,在家乡小名叫史马子,出生于1906年,稷山县清河镇清河村人。陈兴华的家在清河村东边的野地里,沿土崖凿有7眼窑洞,是黄土高原那种连环地道式窑洞。窑洞间宽不类,低矮不一,里面的高度都不到一米七。窑洞中,住着陈兴华夫妻俩,还有年迈的老父、弟弟,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除了耕种几亩坡地,最大的营生就是卖凉粉。担任稷山县领导时的陈兴华,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1937年11月,陈兴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稷山县委在他家的窑洞里召开会议,决定由上级派来的李永秀担任县委书记,陈兴华担任县委组织委员。平日里,他肩挑凉粉担,以卖凉粉为掩护,负责稷山的党员发展。1940年,郭兆瑛接任书记。李永秀、郭兆瑛这两位县委书记在任期间,常年四季就住在陈兴华家里。在这里,北边下可通达县城,往东过沟可通新绛县阳王镇,直达太岳根据地,南边则可到稷王山,进入游击队的地盘。陈兴华家是稷山县委的平时办公处,也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指挥全县的革命斗争。还曾召开过新绛、闻喜、河津、万泉等周边县的县委联席会议,分析研究对敌斗争形势,布置任务。同时,陈兴华家也是我党在晋南地区的一个重要联络点,接待我党的过往人员,曾接待过吕梁特委、隰县总部和212旅的官兵。陈兴华退休后曾回忆说:“县委就在我家,我家里就是县委所在地。”当时陈兴华的家,实际上成了稷山革命的摇篮,也是革命的“接待站”。陈兴华十分熟悉的革命同志,仅解放后担任县委书记以上职务的就有30余人。1939年春天,经过严格的组织考验,陈兴华的妻子贾能儿在窑洞里面对党旗宣誓,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任九区区委书记郭达反复琢磨贾能儿的名字,说道:“叫贾能儿不好听,我们都时刻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干脆就叫贾英吧!”就这样,陈兴华妻子改名贾英,一直沿用到去世。陈兴华曾有一个儿子,名叫大宝。一次,大宝在汾城进行地下活动时,惨遭敌人杀害。但是陈兴华并没有因此而沉默低头,他擦干眼泪,无怨无悔,继续为党顽强地工作。当时,陈兴华要经常在新绛一带为党侦察敌情,贾英就提前旋上打好凉粉,陈兴华白天往返40多公里路,肩挑30公斤的凉粉担,去新绛卖凉粉,一方面了解敌情,一方面也是为县委筹措活动经费。新中国成立后,陈兴华虽然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但始终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当年,他女儿陈灵生参加高考,考前他严肃地说:“你就要参加高考了,若考不上大学,就回咱清河老家种地。”气得他女儿好长时间一直对他有气。1971年,甘肃酒泉军分区原政委兰子介和成都军区政治文化部原部长梁喜忠重访稷山老区,曾向大家回忆起当年他们在212旅的战斗经历。他们经常是半夜三更,为了执行任务,从新绛万安跨过深沟穿插到清河村。到陈兴华家附近后,先上到土窑顶上,向陈兴华家的院子里扔两块土疙瘩。陈兴华听到动静,这时就会出窑洞照应,悄声问:“有情况吗?”直到同志们说“一切平安”,陈兴华才在窑洞边的墙上,支起一根木椽,让来人从窑顶上滑下来。同志们就安全地在陈兴华家住上几天。1989年夏天,时任河北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张效宁也来到稷山。回顾革命历史时,他感慨地说,他和家人从石家庄专程过来,就是要感谢陈兴华。1938年,他在陈兴华家的窑洞里吃了半年饭,陈兴华还介绍他入了党!说话的时候,张效宁竟呜咽着掉下了眼泪,感动得在场的人也都哭了起来。曾任晋绥十地委书记的廉怀德,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过陈兴华家:抗战时期,我经常往返隰州根据地、稷王山根据地,来来回回总是吃住在陈兴华家里。地委、县委的同志们吃的是窝窝头,史马子(陈兴华小名)一家却喝的是野菜汤,常常拉稀。他们一家这种为革命奉献的精神使我终生难忘。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安市担任过市长的有位张铁民,被称为“铁市长”。他在陈兴华家住的次数多时间最长。1985年,陈兴华病危,张铁民闻讯后还安排西安的医疗专家赶到稷山会诊。解放前,陈兴华倾其家业,历尽艰难,为党和人民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献身稷山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稷山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南辽安新明(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