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杏园社区。
陵川县附城镇后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体育用品扶贫车间。
作为省级中药材“一县一业”基地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陵川县大力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贫困户人均药材收入达到1000余元。图为该县桔梗种植基地。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晋城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狠抓落实,持续实施“八大工程20项专项行动”,推动陵川、沁水2个贫困县摘帽,全市200个贫困村、8.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现代乡村产业新体系逐步建立,晋城乡村振兴壮美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政治引领 脱贫路上责任当先
在脱贫攻坚战中,晋城市专门成立脱贫攻坚决战指挥部,坚持党政领导“双组长”,层层签订“军令状”,出台《脱贫攻坚动态清零达标交好大考答卷决战行动方案》,逐户落实脱贫措施和帮扶措施,出台《疫情期间支持脱贫攻坚十项政策》《疫情期间促进农民增收十项举措》等举措,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和解决问题贯穿于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5年来,各方面反馈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加大帮扶力度,把责任落实到位。全市519家帮扶单位向2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部分非贫困村派驻工作队,累计派出4260名驻村工作队员,其中第一书记681名。164名市、县领导和2.1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强化攻坚责任,加大对乡镇一级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力度,兑现承诺,奖优罚劣,激励约束并重,有效激发了基层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性。驻村帮扶“双覆盖”,实行“红黑榜”、约谈通报、不定期抽查检查,全面压实驻村帮扶责任。注重培养教育、关心关爱扶贫干部,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进取心。5年来累计有504名驻村干部获得县级以上表彰。先后有12名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因公殉职,有关部门每年对其家属进行慰问并积极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强化政府主导,调动行业部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打好帮扶“组合拳”,形成政府、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如市工商联实行“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市妇联实行“巾帼建新功+脱贫攻坚”行动,市工会组织则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共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据不完全统计,市、县帮扶单位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共计6.09亿元,实施万元以上项目2061个。此外,晋城全力保障扶贫“粮草军需”。5年来,全市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2亿元。作为全省第一批整市脱贫的市,还先后出台多项措施,构建起了全覆盖防返贫体系。
多措并举 精准滴灌靶向施策
近年来,晋城市立足实际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施策,在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走出具有晋城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加大产业扶贫,从依靠“输血”扶贫到内部“造血”脱贫。晋城大力实施项目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等工程,激活产业造血机能,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5年来,先后投入财政资金3.7亿元,实施各类产业扶贫项目1467个,实施生态扶贫5大工程,贫困村普遍建立起“五有”产业扶贫机制,特色产业不断壮大,20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平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1.47万元增长到目前的10.72万元。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岗就业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2016年以来,全市拨付各类就业扶贫资金1197.47万元,2.25万人从中受益;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6万人,转移就业2.09万人,占贫困劳动力的78.06%;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辐射带动贫困户7695户1.6万人,年户均增收5367元。还通过开展“一户一公岗”重点就业帮扶,建立就业扶贫基地,开展“春风行动”等举措,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至少一人就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基础设施是脱贫之基,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该市投资9.4亿元,建成51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577户16384人入住,500人以上安置点全部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和“公益就业服务站”,并建成2个产业园区,13个扶贫车间。2016年以来,贫困县共投入扶贫资金约1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23公里,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402.6公里,所有贫困村都达到“四好农村路”建设标准;开通五级公交体系,全部实行1元票价,所有贫困村均通了公交。
接续奋斗 乘势而上谱写新篇
如今,晋城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3514元增长到2020年的1.06万元,贫困户无一人住危房,全市无“因贫辍学”适龄学生,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三保险三救助”“双签约”“一站式”服务,1.9万名建档立卡因病致贫人员,大病、重病、常见多发病救治率均达到100%,为7.3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发放救助资金3亿元,真正实现了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尽管如此,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依然任重道远。”晋城市扶贫开发中心主任赵启明说,下一步,晋城将继续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果;把巩固拓展工作与乡村建设行动一体统筹、一体推进;着力推动产业发展、技能培训、教育提质、兜底保障等重点工作,突出推进产业振兴,持续稳定就业能力,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起点。未来,晋城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延续脱贫攻坚劲头、延续脱贫攻坚作风、延续脱贫攻坚精神,奋力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亮点】茶旅融合 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适逢周末,青山环抱的陵川县马圪当乡后郊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荡秋千、捉迷藏,“一舍初心”民宿院里,孩子们在尽情玩耍,而在紧邻的连翘茶加工厂里,大人们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兴致盎然地体验连翘茶制作,感受着无穷乐趣。欢声笑语的村庄里到处一片生机。后郊村生态环境良好、连翘资源丰富,但藏在深山中的它一直是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战中,该村依靠各项扶贫政策、充分挖掘资源,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为全力巩固脱贫成果,从2019年开始,该村与陵川县乡土人家公司紧密合作,发展起了“连翘茶加工+旅游民宿”的综合项目。后郊村第一书记侯顶波对记者说:“茶旅融合、村企携手的新模式,正让我们的小康路越走越宽。”后郊村的欣欣向荣是陵川众多乡村的缩影。作为连翘等优质中药材的重要产地,陵川县把挖掘产业与脱贫攻坚和巩固成果有机融合,全力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和药茶产业发展。通过拓展产业链条,70%的行政村参与到连翘等相关产业中,兴旺的产业正勾画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光伏扶贫 百姓坐享“阳光收益”
“只需要提交身份证明就能办贷款安装,自己一分钱也不用掏。就靠这个,我家一年能收入1200元,5年后收益还能更高。”指着自家房顶亮闪闪的光伏发电板,泽州县晋庙铺镇北罗西村村民闫收河喜笑颜开。光伏扶贫让百姓有了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更成为许多昔日无经济收入的村集体实现“破零”的有力支撑。2017年,犁川镇坡东村利用扶贫资金,在村附近的养羊场建起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除自发自用外,他们还将收益用于村里扶贫公益性岗位的工资发放。5年来,泽州县累计发放户用光伏安装补贴191.941万元,惠及全县391户贫困户;投资947.05万元,建起村级光伏发电站6座,总规模1155.815kW,使1061户贫困户脱贫后稳定增收。
【脱贫故事】女承父业 握好接力棒
“小郭书记把我们的事儿都一一记在心里,我们跟着小郭书记好好干,未来村里的生活肯定越来越好。”台北村村民张天发开心地说道。在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畅谈着村里的新变化,村民们纷纷点赞的小郭书记,正是台北村第一书记,因公殉职的台北村原第一书记郭建平的女儿郭子涵。2019年8月2日,51岁的郭建平因积劳成疾倒在了扶贫工作岗位上。当时,刚刚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的女儿郭子涵,放弃了备战考研计划,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接力父亲未完成的事业。1个月后,经陵川县组织部门批准,郭子涵成为台北村新任第一书记,扎根南太行山深处、奔忙于扶贫一线。为了尽快融入农村工作,郭子涵白天走村串户听民声、访民情,夜晚读书看报学政策、钻业务,加班加点与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商量工作、解决问题成了家常便饭。修建台北村到观村的路、污水处理项目,修建蓄水池……依照父亲的工作日志,郭子涵接续完成了父亲生前未竟的事业。同时,郭子涵还在此前种植的157亩连翘和170亩白皮松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到500多亩,建成连翘茶加工扶贫车间,发展起中药材产业。目前,台北村村集体收入由零发展到1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由原先不足3000元增长为8000多元。
夫妻接班 续写新希望
妻子卸任,丈夫接续。同在一个单位的夫妻二人,在同一个地方接力扶贫,阳城县董封乡龙泉村两任第一书记朱可心和于琨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美谈。2015年8月,晋城市科技局干部朱可心被选派担任第一书记,来到龙泉村驻村扶贫。龙泉村山大沟深,朱可心刚到任时,集体收入为零,全村130多口人,近1/3是贫困户。于琨告诉记者,原本他很担心妻子能不能担起这个重任,但妻子的表现却让他刮目相看。修起过水桥、蓄水池,建成3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起垂玲核桃产业……两年多时间,一路关注着龙泉村的变化,见证着妻子的努力与成长,于琨的内心被深深触动。2017年11月,朱可心任职到期,于琨积极主动申请,如愿成了妻子的接班人。在妻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在于琨的接续努力下,龙泉村形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都增收的格局。2018年末,龙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77人全部脱贫,顺利实现了贫困村退出目标。共守一个村庄、共筑一份事业,这是他们夫妻俩的别样浪漫。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李志军 郑璐 王天晓本版图片:苗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