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风雨下钟山》,自然会想到一首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或者说,这部电影就是这首诗的影视化呈现。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因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而闻名于世。影片一开场,蒋介石携亲信拜谒中山陵,画面阴郁沉闷,气氛清冷萧瑟,预示着国民政府已是穷途末路。诗中开篇“钟山风雨起苍黄”,描写的正是此时境况。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北平和平起义对国民党内部造成巨大冲击,主战、主和分歧加剧,人心浮动。在此背景之下,谋求美国援助的宋美龄回到溪口老家,仍遥控时局的蒋介石组织长江防线的国民党各级军官……通过电影画面剪切,不同层面的人和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风雨飘摇的社会形态。下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与南京相对的北平,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一面积极回应国共谈判,接待以张治中为首席的和谈代表团;一面在情报战线,派员争取国民党军官效仿傅作义和平起义,实现和平解放之目的;另一面,秣马厉兵,陈兵长江沿线,随时准备打过长江去……与电影《百万雄师》《渡江战役》等不同,《风雨下钟山》展现的不是局部战役,而是国共对决,是两党在国家政治命运上一次重大交锋。接下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指的是南京地势之优势。南京别称石头城,三国时还是吴国都城建业,诸葛亮曾评价:“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然而,今非昔比,天翻地覆,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国内和平的八项条件,对国民党内产生震动,蒋桂派系矛盾日趋加剧,美帝改变战略,蒋介石腹背受敌,不得不宣布下野。与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的本质一样,蒋介石假下野、真独裁的本质也是昭然若揭。最关键的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点出了在关乎中国革命的历史时刻,毛泽东的气魄和高瞻远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气,但却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错失良机,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下场。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这个在影片中镜头不多的人,如一只黑手,阴魂不散。他眼看蒋介石日薄西山,转而怂恿代总统李宗仁以“隔江而治”为条件去和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深刻揭露:“……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这才是所谓“隔江而治”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中国沦为美帝的殖民地。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不聊生。蒋介石表示,希望谈出个“南北朝”局面。毛泽东直言:“决不能出现第二次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为了子孙后代,必须统一。”4月1日,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张治中、邵力子、章士钊等一行飞抵北平,举世瞩目的国共谈判开始。蒋介石“停战拖延,隔江而治”的企图落空,气急败坏,迁怒于和谈首席代表张治中(字文白),大骂“文白无能,丧权辱国!”略懂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哂笑。是谁无能,谁在丧权辱国。国共谈判破裂后,周恩来挽留张治中等和谈代表一同共事,并帮助张治中一家团聚北平……影片通过机场相聚、人物对白、生活琐事等细节,在政治交锋的对抗中,加入了浓浓的人性之美。重大历史题材着手与艺术的小处着眼,得以巧妙结合,精彩呈现。诗中末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乃点睛之笔,气势磅礴,意味深长。1949年4月20日夜,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天险,蒋家王朝彻底覆灭。为了给自己的失败辩解,也为了继续欺世盗名,美国国务院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于是,毛泽东以新华社评论员名义进行反击驳斥,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就是其中一篇。“人间正道”,是民心向背,是时代必然,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蒋家王朝败走台湾,司徒雷登“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毛泽东、朱德发布“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就是中国革命的正途大道。影片末尾,春日广袤的田野上,主题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响起,歌声豪迈,百万雄师浩荡南下,“将胜利进行到底”“把红旗插遍全中国”,汇成一曲曲更加雄壮的革命赞歌。
周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