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内容
一张张旧照片,记录了不可忘却的历史;一幕幕英雄画面,展示了先辈们穿越血与火的满腔赤诚……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共转战过3个省、35个县、82个村子,留下了无数动人的革命故事。一个个红色地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一个百年大党如何在苦难中历尽艰辛、在奋斗中缔造辉煌。继而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1937年开始,八路军总部进入太行山区后,便一直驻扎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直至抗战胜利。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部署和指挥了许多战役,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和珍贵的历史遗迹。今天,我们沿着红色旅游线路,走进八路军总部,倾听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战斗故事,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石拐会议为抗战赢得时间
晋中市和顺县横岭镇的石拐村,八路军总部在这里驻扎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石拐会议。在村里石拐会议旧址的南边,是一个两层楼高的建筑,作战指挥室和会议室就分布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129师于1937年11月在这里召开全师党员、干部会议,史称石拐会议,决定全师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一叶知春秋,滴水见沧海。为了纪念这场重要的会议,在石拐会议旧址的西侧,修建了石拐会议纪念馆。在纪念馆的三个方向,修建了三条长阶,分别是129阶、120阶、115阶,代表了当时在八路军总部的三大主力师:129师、120师和115师。纪念馆是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在太行山烽火岁月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纪念馆西南侧,石拐会议纪念碑直指云霄,它似一把出鞘利剑,亮出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革命意志,指引我们迎难而上。“石拐会议的召开背景非常特殊。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片面的军事抗战,消极防御。在军力、国力和日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日本人的‘兵锋’直指华东和华北。”和顺县委党校特聘教师李波介绍,“在这种情况下‘亡国论’盛行。中国到底能不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成为一些人的疑问。石拐会议为中国抗战提出了具体的方针、战略和战术。它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了太原失守以后的战场形势,确定了三大根据地的建设,开辟敌后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争,和日本人打持久战,把日军牢牢拖在华北,为抗战赢得时间。”在谈到当年八路军进入太行山之后为什么会选择在石拐村进行驻扎时,李波表示,太行山自古以来为天险,太行山沟通华北平原一共有八大主干道,号称太行八陉。作为滏口陉上一个重要节点,石拐在历史上就是太原到邯郸的一个重要关口,八伏岭一失,太原就失了。而石拐就在八伏岭下,所以说,要守太原到邯郸,要守滏口陉,必守石拐村。
红色武乡抗日烽火在这里燃烧
随着战况的不断变化,八路军总部的驻扎地也辗转于各处。1939年10月11日,八路军总部移驻武乡县王家峪,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这里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心脏。从这里发出的每一份命令,都指挥着前方的千军万马。八路军总部进驻武乡王家峪期间,正是根据地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敌军步步紧逼的同时,八路军的后勤补给也被国民党切断。司令部在1939年10月11日来到了王家峪,天降大雪。朱德在这里题下了一首革命史诗:“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寇。”这首诗1942年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他用这首诗高度赞扬了八路军在华北前线顶风冒雪与敌抗战的顽强不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1940年,八路军在王家峪部署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0年5月,司令部在王家峪指挥了一场白晋战役,也是百团大战的前奏——交通破袭战。战斗结束以后,王家峪暴露,八路军总部转移到了11公里外的砖壁村,并在这里指挥了“百团大战”。展开百团大战的部署图,可以看到,当时日军在正太线整个铁路上都建了碉堡,“公路为链,铁路为柱,碉堡为锁”形成了一个囚笼,分割抗日根据地,限制129师及晋察冀军区的活动范围。而我军正是以破袭正太线为目标,破碉堡。为突破敌人的封锁,1940年8月20日,各兵团按照统一计划,以摧毁交通为目标,对敌人发起攻击。于是,一条连接石家庄与太原、全长仅249公里的正太铁路成了扭转抗日时局的关键。105个兵团、共计20余万人参与了这场战斗。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彻底击退日军扫荡,“百团大战”也正式宣告结束。“八路军刚来太行山的时候,老百姓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纷纷逃到深山里。朱德便下了‘不与老百姓争水吃、不与老百姓争粮吃、不与老百姓争房住’的命令。慢慢地,人们发现这支队伍同以往的都不一样,是帮助老百姓的。重要的是,他们打日本鬼子。”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副馆长常芳说,所以老百姓才愿意相信他们、拥护他们。八路军刚来的时候,129师是9000人,1945年的时候发展到30万人,出太行山号称“百万雄师出太行”。“还有太行奶娘。她们用自己的乳汁抚养八路军子女长大,鬼子知道了来围剿,命令交出孩子,很多妇女都选择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常芳表示,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也是英雄。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成立到结束,辗转过3个省、35个县、82个村子,最后驻扎在王家峪。因为王家峪比较隐蔽,群众基础好。当时王家峪附近的一条河,还能解决人畜吃水问题,道路四通八达。左权曾说,就算3000名日兵包围王家峪,队伍也是可以走掉的。
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英雄热血洒太行
八路军总部从武乡迁出后,就来到了左权县麻田镇,指挥整个华北抗战。从1940年起,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八路军总部在这里驻扎了5年之久。这5年间,有无数动人的故事发生。“亲爱的志兰,别时容易相见却难,你我何日再相聚……”这是左权将军的一封家书,写于1942年5月22日。就在这最后一封家书发出后的第三天,左权在指挥八路军总部机关转移的时候,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牺牲,年仅37岁。八路军总部在麻田驻扎了5年之久。左权县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原馆长范玉明介绍,因为这里比较隐蔽,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村庄较小,便于八路军开展游击工作。1942年5月25日,日本军队对麻田进行了一次突袭,实行了九路进攻,也叫铁壁合围,左权将军因此牺牲。左权县原名叫辽县,为了纪念左权将军而得名。同样是在1942年5月25日,40多位新闻工作者在日军的扫荡中壮烈牺牲,书写了世界新闻史中极其悲壮的一页。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报纸的存在就好比人民的聪耳和慧眼,更是重要的舆论阵地。1939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战火中诞生,当总编辑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他激动万分。然而,3年后,他与40多名新闻工作者一起,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当时《新华日报》华北版,就是在麻田八路军总部出版的。“很多新闻工作者在那场战斗中牺牲了,我们应该铭记那段历史,让江山不变色。先烈们拿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要珍惜。”范玉明说。
本栏目内容源自山西卫视“转型进行时”本报记者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