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传》是马烽1964年创作的一部传记体小说,曾获得“中国纪实文学东方杯奖”。马烽作为“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除了与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马烽还创作了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一架弹花机》《刘胡兰传》等。马烽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使命感,《刘胡兰传》也不例外。这部传记体小说以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刘胡兰的伟大事迹为主要描写对象,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刘胡兰精神”的深刻内涵。刘胡兰于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一个苦命的孩子,早年母亲去世,她深深感觉到旧社会的黑暗。之后,刘胡兰开始接触革命思想,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能真正救人民于涂炭中。刘胡兰10岁就加入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她不断在革命实践中锻炼自己,更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成长,于1946年6月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之后英勇牺牲。《刘胡兰传》叙述了她从一个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的故事,读者从中看到时代的力量、党的力量、毛泽东思想的力量,还更具体真切地了解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作者马烽采用真实与虚构结合的方式,真实地呈现了刘胡兰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但依据人物性格、情节的需要,对一些对话、场景等进行了必要的虚构,让作品既真实又具有艺术性。作者从“苦命的孩子”一直写到“光荣之死”,将各种场景、对话、风俗习惯等一一呈现。在刘胡兰牺牲的最后时刻,马烽这样描写:“胡兰用鄙视的眼光扫了他一眼。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她早已看穿了敌人的阴谋:他们企图用血腥的屠杀,在广大群众面前,使一个共产党员屈服……为了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给敌人以打击,她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大胡子大声问道:‘难道你就不怕死!’胡兰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作者将刘胡兰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写出一个15岁的农村姑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挫败敌人的阴谋诡计;她以青春的热血,阐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用自己的精神,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可贵的是,马烽不仅写出了刘胡兰的气节,笔锋更是延宕开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彻底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的伟大。刘胡兰,这位大义凛然的英雄人物,以她那可歌可泣的高贵品格、革命气节和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慷慨就义歌,铸就了光照千秋的“刘胡兰精神”。山西省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的广场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熠熠生辉。刘胡兰烈士墓掩映在纪念馆后苍松翠柏间,墓前矗立着8米高的汉白玉刘胡兰雕像。刘胡兰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光辉。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