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换来累累硕果。今年上半年,晋城市服务业再次交出令人欣喜的成绩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7%,增速双双排名全省第一。晋城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服务业提质增效的决策部署,找准突破口,把握着力点,进一步牵引动力、挖掘潜力、激发活力,蓄势谋远培育新生态,全力打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政策“深耕” 厚植发展根基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这是晋城市《新业态、现代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服务业整体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在此基础上,该市出台《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1年行动计划》,围绕17个重点领域全面部署,并陆续完善推出《发展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支持互联网物流平台企业的若干措施》《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药材转化增值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形成了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坚实支撑。强化金融对服务业的支持,该市用足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小微市场主体5000余户;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推动司徒小镇明清文化街等5条省级特色商业街改造升级,创建“美丽晋城、诚信商家”放心消费示范商户500家;抓住乡村振兴、农业消费等重点,培育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957个,争取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资金1592万元。积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人力资源。目前累计完成培训相关人员8.41万人,新增技能人才2.7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331人;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按照“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的“三无”“三可”要求,将“标准地”改革范围从工业用地扩大至生产性服务业,充分释放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一枚印章管审批等改革红利。与此同时,全面实行清单化管理、常态化调度和目标化考核,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厚植服务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实措“浇灌” 激发消费活力
汽车消费券700万元、零售通用消费券600万元、家电消费券500万元……7月16日,晋城市开始面向市民发放总额2000万元的电子消费券,当月即核销 98.09万元,带动销售额784.18万元,拉动比例近8倍,而这只是晋城激发消费活力诸多举措中的一项。今年以来,晋城市以在全市统一部署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促消费活动,全力提振消费信心、推动消费升级。4月16日,一年一度的晋城“品质地产嘉年华”如期举行,20多家地产企业带着热门楼盘和优惠政策,通过线上线下集中亮相,仅开幕当天直播就吸引近50万人次关注。4月30日,晋城市“畅享生活·乐购晋城”促消费系列活动拉开序幕,网络购物节、晋城品牌中华行、晋城市美食文化节等重点活动轮番上演,在全市掀起消费热潮。努力适应新常态,大力拓展“云经济”“宅经济”,该市指导100余家住宿餐饮企业创新线上线下经营,上半年外卖业务量同比增长50%。加快推进“快递进村”步伐,截至目前,全市1552个行政村中,1453个实现快递到村,快递农村投递覆盖率已达到93.6%。在推动文化旅游业恢复发展上,晋城频出实招,全市A级以上景区对江浙沪地区游客免头道门票,并对大宗旅游接待给予优厚奖励。在杭州举办以“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为主题的大型文旅招商活动。走进太原、济南、银川等地推介晋城文旅资源,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吸引全国游客。今年上半年,晋城全市接待游客626.13万人次,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近七成。
项目“施肥” 引领转型升级
1.07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覆盖生鲜、食品、用品三大类2800个品项,实现从产地到商品一站式采购。7月30日,全省首家大型仓储会员店——山西蓝远快递物流园区联华蓝远仓储会员店在晋城正式投入运营。同一天,总投资5亿元的中通快递(晋城)智能科技电商快递产业园项目在泽州县开工奠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一流的智能科技产业链园区、现代化电子商务集散基地和中原经济区重点物流枢纽中心。今年以来,众多现代物流业新兴项目在晋城落地开花,这是该市以项目为引领,全力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的喜人成果之一。紧紧抓住康养产业新机遇,在今年“五一”建成首批28个康养院落的基础上,晋城进一步巩固“百村百院”工程建设成果,稳步推进云锦、水墨系列康养特色村前期工作;着眼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该市积极推进14个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培育鸿刃科技、三甲炼焦等15户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9亿元;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建设完成远中物流园区“数字物流服务企业”和柴火科技“数字内容创新应用”“数字化营销服务”2家企业3个重点项目。建起2个省级电商直播基地,累计完成培训1500人次,开办直播168场,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项目是服务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晋城加快推进总投资222.9亿元的13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年内计划完成投资33.8亿元。一个个新兴项目加速落地,正不断让晋城服务业迈上转型升级的新高度,展露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本报记者王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