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在山西投资兴业的人,办事情有“靠制度不靠关系”的社会氛围,搞项目有“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的优质服务,审批时有“一枚印章管审批”的便捷便利……
11月16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各专项规划系列解读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四场发布会,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省政务信息管理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省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围绕“十四五”期间如何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进行了深度解读。
加大“放权”力度,提升“监管”能力
“开办企业”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包含办理营业执照、刻制公章、领取税控设备和发票、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登记等企业开展经营所必需的流程和手续。截至10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307.6万户,平均每月净增2.41万户。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设市场主体37.97万户,日均新登记近2000户。
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放权”力度,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提升“监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527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实施改革。
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郭新安表示,“十四五”期间,省市场监管局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持续创优营商环境,积极打造“三无三可”的营商环境;大力优化企业开办服务,进一步提升我省企业开办服务效能。提高“一网通办”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实现市场主体“倍增”要求,把培育市场主体、持续优化“企业开办”环境,作为硬核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优化“办理建筑许可”,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
“办理建筑许可”是营商环境的重要考核指标。为优化“办理建筑许可”,我省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施“全流程、全覆盖”改革,推动实现“制度管事、系统管人”。通过改革,我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压减42.1%,申请材料压减55.9%,全流程审批时间由240个工作日压减至80个工作日左右,加快了项目落地开工、竣工投产。据了解,我省改革做法入选国务院办公厅选编的《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100例》。
下一步,省住建厅将全面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网上审批,从制度上防范“体外循环”“隐性审批”,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通办”。省住建厅总工程师张志利表示,2021年年底前,我省将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试行“拿地即开工”改革,将住宅建设周期从36个月压缩至24个月以内,加快建设和上市交易速度,降低开发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到2022年上半年,将全流程审批压缩为4个环节、25个工作日以内;到2023年进一步压减至10个工作日以内。
塑造税收营商环境新优势,打造便捷办税缴费新高地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山西省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实施方案》,确定6大类27项改革任务。山西省税务局创新精细服务,推动服务水平往“优”里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增减税降费133.39亿元;助力10541户小微和民营企业获取贷款307.8亿元。与19个省直部门联合制定5大类15项21条具体措施,推进部门之间深度协作、数据共享、工作集成。
“‘十四五’期间,我省税收政策将向点餐式、个性化转变,税费服务向智慧型、便捷化转变,发票服务向适量式、精细化转变,服务监管向风控型、数字化转变。”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总会计师杜飞彪表示,立足《山西省“十四五”营商环境建设规划》,山西省税务局将准确把握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内在要求,对标国内一流,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推进智慧税务建设,聚焦纳税人缴费人堵点、痛点、难点,持续推出“硬核举措”,为市场主体成长发展提供山西税务最优方案,深度解决制约办税缴费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提高“一网通办”服务水平,提升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能力
“秒报”“秒批”“不见面审批”……这些智慧审批新模式将来到我们身边。
为打造“十四五”期间“三无三可”营商环境,省政务服务中心提出以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着力解决政务服务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的工作思路。
省政务服务中心新闻发言人、副主任刘新才表示,今后,省政务服务中心将提高“一网通办”全周期、全方位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多部门数据信息,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标准统一、机制完善、流程优化、申报便捷的一体化投资项目审批系统。试点重构审批业务流程,逐步拓展“秒报”“秒批”服务事项,探索无人工干预的智慧审批新模式,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和自助办等“不见面审批”。
围绕企业与群众办事“多次跑”“往返跑”的问题,推出“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和“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对省、市重点投资项目实行“一对一”精准化服务,升级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全代办”服务。全面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打造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为唯一标准的安商亲商富商的营商环境。
本报记者 郝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