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只有80户人口的小山村,解卫红用两年多的时间为自己赢得了赞誉。可是,当初刚当上泽州县犁川镇杜家河村第一书记时,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的解卫红却饱受质疑。
今年58岁的解卫红是市人民医院干部,2017年11月,党委书记和院长找她谈话,决定派她去帮扶村当第一书记。“这么大年纪了,身体又不好,能干得了吗?”解卫红的第一反应是不行,自己已经退居二线了,在农村吃点苦受点罪倒无所谓,可要完不成脱贫攻坚任务怎么办?“院党委做你的‘靠山’,还有医院这个‘娘家’,你还怕什么?”院领导的一句话消除了她的顾虑。
带着院党委的嘱托和全院干部职工的信任,解卫红在杜家河村走马上任。
第一天,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陪同解卫红在村里边转悠边介绍情况。走在街上,解卫红一抬脚,踢得羊粪蛋满地滚;路过露天厕所时,捂住鼻子还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房前屋后街角的垃圾随处可见。村里的老人坐在街边晒太阳,村干部介绍她是新来的第一书记时,老人们用不屑的口气问:“她一个女人能当了第一书记?”
解卫红硬着头皮掌握了全村的整体情况:杜家河村面积3平方公里,有耕地303亩,农户80户,人口225人,劳动力137人,人均耕地1.4亩,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贫困村。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76人。
“我来到杜家河村,承担的不仅是一份责任,还有一份共产党员的担当,我要扛起改变群众贫穷生活的重任。”为了统一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员的思想,解卫红对大家说,她在医院面对的是患病群众,要救死扶伤;现在面对的是困难群众,要扶危济困。“从医务工作者转变为农村第一书记,首先要从‘机关人’转变成‘农村人’。”
解卫红与支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工作队员多次开会研究,制定了改变杜家河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实施方案:院党委拿出5万元现金和价值3万余元的材料,用彩钢板为村民搭建了一个100余平方米的羊圈,拆除了980平方米的旧羊圈,平整硬化了街道;在水流畅通的基础上,对长135米、宽2.5米的山间小路又进行了硬化;在村里新建了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座公厕,并改造河坝73米,安装不锈钢护栏和宣传影壁6个,绿化村中面积约400平方米,硬化通往垃圾点的道路等,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不仅仅是给钱送粮,更重要的是要扶志扶智,让干部群众一起干事业、谋发展。解卫红和村干部多方寻找适合杜家河村发展的农业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内引外联,村里与市泽茂丰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并于2019年7月联合成立了杜家河茂德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村上剩余土地。目前,合作社已承包村里全部土地,增加了村民收入。2019年10月,在市医院的资金扶持和村里合作社的人力、物力支持下,他们在杜家河村建成了“爱心超市”,从而彻底解决了村民“买一袋盐也得跑三里到镇上”的历史,大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基层一根针,牵动千条线。村里群众的大事小情、邻里纠纷、难事烦事,都需要第一书记协调解决。为了给70多岁的贫困户李买魁买药,晚上解卫红专程从村里回到市里,拉着丈夫从凤台街转到晋韩路,再从黄华街转到红星街,跑了十来家药店,就又返回最便宜的那家药店给老人买药。可是,当走到又一家药店时,她发现比刚才买的还便宜两毛钱,就又买了4盒,说把贵的留着自家用。丈夫哭笑不得地说,也许咱们猴年马月也用不着。可她却说,对咱们来说,几块钱也许无所谓,可对老百姓来说,挣一毛两毛都不容易呀。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驻村工作队任务越来越艰巨,解卫红和队员们团结一心,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六大行动”,并把全村近几年的贫困户“一户一档”和“一户一袋”及线上线下信息,进行了比对、补充和完善,走在了全市的前头,受到了市县有关部门的好评。2017年,村党支部被评为泽州县“五好”村党组织;2018年,杜家河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19年,杜家河村被评为全市村庄清洁行动先进村,解卫红也被评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两年多来,家人、邻居和朋友都说她变了,“成了真正的‘农民’”,解卫红却说,因为她是第一书记,这不仅仅是一个职务、一种称谓,更是飘扬在田间地头的党旗,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心骨”。(闫妮莎)
[编辑:刘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