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市众多特色劳务品牌当中,“浑源搓澡工”可谓名气在外,沙圪坨镇沙圪坨村的搓澡工绝对是这一品牌的佼佼者。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一代代沙圪坨村人走出小山村,用他们的淳朴、勤劳、诚信,将搓澡做成了品牌,蹚出了一条属于他们的致富之路。近日,山西晚报记者前往这个离市区75公里的小山村进行了实地走访。平坦笔直的乡间小路、粉刷一新的外墙墙壁、不同主题内容的文化墙、一盏盏拔地而起的太阳能路灯、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松柏和榆叶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干净、整洁的农村景象尽收眼底。尤其村中门楼上的“厚德载物”“天道酬勤”几个大字格外显眼。“我们这个村地下无煤、地上无林,以前村民唯一的收入就是靠天吃饭的几亩薄地。得感谢当年村民刘日恒在城里打工,给大家找到当搓澡工这条挣钱的路。”面对采访,热情好客的村民打开了话匣子。今年80岁的刘日恒回忆起往事特别有成就感。30多年前,刘日恒在市里的一家浴室当司机,1988年,浴室负责人让他在村里找一个给顾客搓背的搓澡工,保底工资800元。这个工钱虽然在当时算是天价,但刘日恒找了很多人,还是没有人愿意干这“丢面子”的活儿。为不失信于人,他只好让自己的三儿子去了。“挣了钱,观念就变了。后来俺家有4个孩子都当了搓澡工,慢慢地,村民们的观念也跟着变了,我带出去搓澡的村民逐渐多了起来,现在都有钱了,在城市里买了房、买了车,还有的自己当了老板,日子好着呢!”刘日恒欣慰地说。到1991年,随着大同市第一家桑拿洗浴中心开始营业,搓澡工的月收入最高达到三四千元,而当时一个“好劳力”也不过收入150元左右。高收入,让越来越多的沙圪坨村民进城加入到搓澡工行列。1994年秋天,在城里卖菜谋生的村民刘国良也成了一名搓澡工。之后的十多年里,他从个人单干,到引领着600多名同乡闯荡全国30多个市县的宾馆或洗浴中心靠搓澡打拼挣钱,使沙圪坨村搓澡工搓出了名气,叫响了“沙圪坨搓澡工”这个劳务品牌。2000年,由刘国良发起,在市、县政府的扶持下创立了“大同市总商会浑源县沙圪坨洗浴分会”,刘国良任会长。此后,刘国良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十佳农民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当年我们这些第一批走出去的沙圪坨村搓澡工,现在大都在城里买上了房,年老的买了养老保险有退休金,年轻的在市里创业开门店,子女们也都在城市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经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中。”目前已经在大同市拥有一家药店的刘国良说。山西晚报记者采访获悉,2017年年底,沙圪坨村脱贫,劳务输出是该村的主要产业,在该村2000多人的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每年近800人,其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从事搓澡工行业,且月收入在四五千元,成为村民稳定脱贫的就业之路。村干部表示,为了扩大劳务输出,巩固脱贫成果,村里打算依托村里的农机合作社,采取“土地保姆”的方式,将村中现有的耕地、杏地实行统一作业、统一管理,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让更多有劳动力的村民走出去,在城市里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山西晚报记者郭斌 通讯员 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