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光阴里的故事——写给80岁的母亲

时间:2020-08-06 14:00:26 | 来源:太行日报

◇段姝贤

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之间,我心目中美丽又自信的母亲已经80岁了,尽管脸上的皱纹多了,头发稀疏了,却思维敏捷、步履轻快,凡事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生活中喜欢学习、热爱劳动,有一颗积极向上、火热执著的心。80岁的年纪,活成了我们羡慕的模样。

母亲名叫李晚英,出生在长子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11岁那年到县新生剧团学戏。说起投身梨园的经历,她念念不忘我的姥爷。姥爷李秀根虽是个农民,可他懂医术,还喜欢听戏唱戏,上地干农活儿的间隙,总要拿木棍在地上画个“舞台”,沉浸在戏曲的世界里,母亲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就有一份浓浓的戏曲情结。受姥爷的影响,我的大舅李玉瑞和三舅李金瑞分别在11岁和9岁的时候,跟随本家喜欢唱戏的英英大爹到县里的落子剧团学戏,两个人刻苦努力,没几年功夫都成了“好把式”。母亲是最小的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家里不让读书,倔强的母亲就到村里的小学旁听,没有书本,没有纸笔,下课后就拿根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到了新学期,学校让交四毛五分钱的课本费,可以跳级读书,可姥姥就是不给,即使母亲奋力抗争,两眼哭得通红,也没能换来家人的妥协。

当时,大舅所在的剧团正好到邻村表演,为了哄母亲开心,大舅带她去看戏。虽说是邻村,却是要翻过一座山才能到达,戏唱得精彩,剧团里的“大锅饭”也香,可母亲就是高兴不起来。团里的人见这个小姑娘嘴撅得老高,还两眼通红,得知缘由后都热心地说“留下唱戏吧,一样学知识。”母亲动心了。当天晚上,她接受考验,扮演了《女中孝》中的小苗郎,首次登上戏曲舞台。母亲为不能读书伤心不已,加之第一次登台,看到台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内心发怵,在台上泪流不止,把个头插草标哭哭啼啼被娘卖掉、撕撕扯扯不愿离别的可怜形象演绎得生动逼真,台下观众连声叫好,“看,那孩子真哭了!”“演得真好!”就这样,母亲留在了剧团。

学戏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劈叉、下腰、翻跟头,练基本功最苦最累,大舅要求严格,劈叉时,别人脚下垫一块砖,母亲得垫两块砖,别人练功一个小时,母亲总得多练半小时。剧团经常要“赶台口”,母亲坐在拉满戏箱行李的汽车顶上摇摇晃晃赶路,后来学会骑自行车,不论冬夏,每隔三五天就要骑几十里路赶到下一个“台口”,有时变天,荒郊野外连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一行人只能冒雨赶路。母亲学戏刻苦,悟性也高,加之天生有副好嗓子,很快脱颖而出,扮演的小生清秀俊朗,饰演的小旦俊俏柔美。有一年在一个“台口”演出时,对方点名要唱一折《粉宫楼》,团里当时没有排这出戏,吃过晚饭,会这出戏的师傅临时教授,母亲现学,一会儿工夫就记下大段大段的唱词,紧急救场登台演出。县里出版的《长子县落子剧团志》里这样介绍我的母亲——她是不可多得的“宽路”“广角”演员,能扮演各种角色,正旦、花旦、青衣、老旦、小生、须生,甚至连花脸都扮演过,曾荣获晋东南地区戏曲调演最佳配角奖;书里还专门以《一家人演一台戏》为题介绍了母亲一家人(大舅、三舅、母亲、表哥、表嫂)同台唱戏的故事。1965年,县里梆子剧团和落子剧团合并,25岁的母亲才离开心爱的舞台。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对舞台上曾经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扮演过的人物唱词张嘴就来,令人佩服不已。舞台上的青春岁月,是母亲铭记于心的美好时光。

离开舞台后,母亲进入裁缝铺工作。那时裁缝铺是国营单位,实行计件工资,母亲从零起步,学习缝棉被、锁裤边、裁剪衣服,甚至还自掏腰包买了台缝纫机,每天下班后回家自学,没多长时间,裁、剪、缝样样精通。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做的衣服总是别出心裁,不是这儿设计个口袋,就是那儿加点点缀,经常被同学妈妈拉住问个不停。母亲还做过乡镇广播员、企业保管,不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勤学上进,兢兢业业。“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只要勤奋努力,没有做不成的事儿。”这是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后来也成为我们家传承的家风。

在家庭中,母亲更是个“厉害”人物。父亲年少时家境贫寒,从牙缝里挤出钱供自己读书,因为经常吃不饱导致体格单薄肠胃虚弱,经常生病,母亲一力承担起家中所有的事务,并给予父亲特殊照顾。从记事起,父亲每天的午休是家中的头等大事,母亲立下规矩,我们兄妹四个谁也不准弄出一点儿声响;那时候细粮定量供应,经常是父亲一个人吃白面饸饹,母亲和我们几个吃三和面饸饹;那个年代,牛奶是奢侈品,家中的牛奶或奶粉是专门供给父亲的;水缸里没水了,是母亲和哥哥去抬。大事情母亲也是独当一面,家里盖房子,地基夯实了,父亲到省里学习,母亲起早搭黑在工地上忙碌,一个月后父亲回家,五间砖房已经上梁封顶了。小时候不懂事,觉得母亲过于严厉,长大后才明白,她是披着铠甲迎难而上,为我们这个家挑起了多重的担子,承担了多少的责任啊!如今,83岁的父亲身板硬朗,依然笔耕不辍,子孙们也都勤学上进。我想,这正是母亲辛勤付出的最好证明。

母亲是个乐观勤劳的人,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充实而忙碌。母亲喜欢养花,侍弄每盆花都像对待小孩一样精心,不好养的甚至快要枯死的花儿到了她手里,都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问起其中的诀窍,母亲笑笑说,花草也是有灵性的,你怎样对它,它就怎样回报你。母亲喜爱种菜,露台上摆放着二三十个泡沫箱,种着韭菜、青菜、油菜、小葱、萝卜等各类绿色蔬菜,日头暴晒起来,她要给菜遮阴凉,日头过去了,又要把遮挡板撤下来;下雨了,她要把菜移到雨中接受洗礼,雨下得大了,即使自己浑身淋湿也要把箱子遮起来,担心狂风骤雨摧毁这些嫩苗。这些蔬菜也很争气,长得嫩绿肥壮,仿佛在报答母亲对它们的付出。看到母亲忙得脚不沾地,我劝她休息会儿,可她摆摆手说,“时间还不够用呢,哪能歇着!”话未说完,已脚下生风不见了身影。

为了弥补年少时没能上学的遗憾,母亲格外重视学习。记得小时候,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给我们读《水浒》,遇到“拦路虎”时总爱用“什么”替代,有时一句话里竟有好几个“什么……什么……什么”,听得我们一头雾水,父亲耐心地教发声讲字意,这滑稽的场景至今难忘。母亲就这样边读边学,靠着坚持不懈的精神,阅读了大量书籍,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紧跟时代的步伐。退休后,她报名上了老年大学,学习音乐和中医知识,能看着简谱哼唱出歌曲旋律,那些晦涩难懂的胃经、肺经、大肠经等经络知识也都稔熟于心。拿到老年大学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母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孩子一样开心宣布——“我也有大学毕业证了!”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于母亲而言,学习不仅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相识的朋友出版的自传认真地读,名家撰写的作品精心地读,中医养生书籍专注地读。前段时间,母亲手拿放大镜读完了《平凡的世界》全册三本,就又迫不及待地催促我再给她借几本好书。父亲专注写作,母亲用心读书,两位八旬老人你追我赶,那劲头,丝毫不输年轻人!

容颜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变老,心灵却可以随着学识的增长而日益丰盈。我可爱的母亲,80岁的年纪,活成了18岁的模样。在她生日来临之际,特撰此文表达儿女的感激之情和祝福之意。不论时光如何流逝,唯愿母亲开心健康,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