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尽锐出战善作善成 精准施策决战完胜——我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时间:2020-08-26 14:00:10 | 来源:太行日报

陵川县崇文镇沙上头移民新村全景。

高平市石末乡东靳寨村的香菇大棚。

阳城县董封乡赤头村村民采摘黄花菜。

我市发放首批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登记证书。

陵川县古郊乡松庙村全景。

□本报记者 闫妮莎

今年4月,我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被评为全省同类市第二名,我市驻村帮扶工作被评为全省同类市第二。

这是全省对我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肯定,彰显出我市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绩。近年来,我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实现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线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统筹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兜底政策,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最后冲刺阶段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市上下正坚定必胜信心和决心,以决战决胜之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脱贫成色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查漏补缺,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完成“全面改薄”工程,总投资45710.52万元,涉及项目校585所,组建11个办学集团、97个各种类型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开展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145人,全市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均没有失学儿童。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2019—2020学年雨露计划共资助符合条件贫困学生1492人,每生资助标准3000元,资助资金全部发放到位。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全市符合条件的贫困村实现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136”兜底保障政策等特殊救助制度,持续开展健康扶贫“双签约”,全市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保,参保率100%,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4%以上,向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轮椅、助行器、助视器、助听器等适配辅助器具共计3395人次;大病救助共计2554人次,救助金额470.5万元。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完成省定174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竣工率100%,逐村逐户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等级鉴定工作,逐户悬挂鉴定标识牌、出具住房安全认定报告,对新改造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强化技术指导,实施了792户农村住房质量提升工程。

今年4月,在陵川县潞城镇郊底村主网改造工程现场,挖掘机正在开挖管沟,工人师傅们忙着铺管焊接。郊底村主管网原管线始建于2007年,原管线铺设为PE塑料管,存在管网老化、部分段落埋深较浅、供水保障率不高等问题。此次工程对该段管线进行彻底改造,工程建成后,在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四达标的基础上,可巩固提升沿线郊底、上背等10余个村5000多人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这是我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缩影。为了让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脱贫攻坚第二巡视组巡视2019年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反馈的问题和要求进行整改,通过改造供水主管和村级管网,新建和维修蓄水池,改建水源,实施大水网供水等,在363个村庄实施了227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惠及36个贫困村。

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两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环节被补齐,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有了保障。

精细实施“五个一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自2018年搬进金村安置点后,我们的住房环境比以前村里的好了很多,就业信息和渠道更多更广了,今天再拿到这个红本本,心里面更踏实了!”今年4月15日,在泽州县金村镇举行的晋城市首批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登记证书发放仪式上,泽州县大箕镇谷坨村村民刘梦瑶难掩心中喜悦。当日,我市首批288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动产登记证书顺利发放到搬迁贫困户手中。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确保稳得住、能致富,全市51个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已完善并投入使用,同时不断完善社区治理;8个500人以上的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13个和2个产业园区,共吸纳贫困劳动力576人;新成立3个社区居委会,其余的安置点均依托当地村(居)委进行管理,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者全部就业,无劳动能力者全部政策保障。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登记发证4771户,发证率85.6%,位于全省第一。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精细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强化分类施策,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目前,小杂粮、畜牧、干鲜果等农业特色产业成为了我市产业扶贫的主流选择,去年全市新实施(巩固)特色产业扶贫项目204个,可有效带动23170人(次)贫困人口受益。今年,我市出台2020年特色农业扶贫行动计划,重点向产业薄弱的贫困村(户)倾斜;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发展指导员选聘实现了全覆盖;成功举办“晋城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节”。召开全市贫困人口就业务工视频会,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摸排,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705人,取得全民技能提升合格证人数560人,培训创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56名,全市共开发扶贫公益岗位3284个。

用生态补偿脱贫,以绿水青山致富。通过林业生态治理扶贫工程和森林生态保护扶贫工程,带动1374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人均收入7500元以上;实施退耕还林补助工程,惠及贫困人口172户456人;组织经济林综合管理技术培训12次,培训林农1847人次,其中贫困林农365人次。

此外,我市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从幼儿到大学全程帮扶,惠及56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在社会保障兜底方面,2019年,全市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升为4600元/年,农村特困对象平均供养水平达到5869元/年,共计1293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供养对象,发放资金3733.54万元,人均2885元;对全市6252名残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生活困难补贴或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共计268.8万元。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引下,我市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增多,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坚持“一摘四不摘”,动态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要防止因后续政策支持不足返贫或因病因伤返贫。

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我市坚持“一摘四不摘”,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持续关注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及因病致贫返贫的困难家庭,紧盯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2020年上半年,共动态管理两次,共计清退贫困户51户104人,贫困人口自然增加369人,贫困人口自然减少1175人。新识别脱贫监测户3户6人,边缘户1户4人。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5345户63425人,脱贫监测户967户2259人,边缘户310户752人。

我市制定出台了致贫返贫预警办法,明确预警类别、处置程序和组织保障,以5000元为收入标线,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生活保障标准,发现返贫致贫风险,立即对症施策,开展针对性帮扶。全市建立了以入户排查为主、行业部门信息比对为辅的防贫监测体系。针对未脱贫人口和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贫困人口建立了一户一策信息台账,并制定了详细脱贫措施和帮扶计划。对“三类人员”(未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通过“减贫防贫监测码”进行监测。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的“三类人员”(未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中未脱贫户已全部达标,两类户采取预防性措施覆盖率100%。

以整改推动落实。针对省交办我市问题和省挂牌督战问题,我市完善督促函、提示函、调度会等制度,实行整改任务清单交账、整改进度实时跟踪、问题整改提级验收等工作措施,深入推动问题整改清仓见底。省交办我市问题共208条,全部完成整改。省挂牌督战问题12条,全部整改完成,整改完成率100%。国考共性问题13条,全部整改完成。

今年,我市还印发《关于压实脱贫攻坚决战行动帮扶责任的通知》,持续压实帮扶责任,强力推动干部驻村帮扶“十个清零”行动,市县两级416支工作队、1350名工作队员和农村第一书记全部到岗开展工作。截至6月底,全市驻村干部累计走访25481户,排查梳理汇总问题436个,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114项,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台账,整改完成率100%。市、县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770.571万元,引进帮扶资金4514.82万元,实施万元以上项目184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目前,我市未脱贫户25户65人中,有劳动能力的19户,11户落实一户一公岗政策,其他方式就业8户,实现了一户最少一人就业;无劳动能力人员全部实行社会保障兜底。截至6月底,25户65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市将在稳定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