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座座新修房屋整齐排列、一片片特色蔬菜大棚绿意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张张朴实的笑脸竞相绽开、勾勒起“脱贫花开节节高”的美丽画卷……回望砥砺奋进的脱贫攻坚之路,晋城市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陵川、沁水2个省定贫困县摘帽,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5万户、6.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市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考场上,晋城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晋城答卷”。
党建引领聚合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群众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加强到哪里,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陵川县积极探索“党建+移民”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管理服务模式,于2018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沙上头移民小区党支部和阳光扶贫移民小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服务移民、管理移民、引领移民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移民小区党支部的成立,不仅让搬迁的52名党员找到了新家,也让搬迁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我要沿着父亲的路继续走下去,尽己所能,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面对记者,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子涵说。2019年8月2日,郭子涵的父亲、原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建平积劳成疾,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1岁。10天后,郭子涵带着父亲未曾完成的“遗愿”,主动申请到脱贫攻坚一线。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历练,她已完全融入到了台北村。
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帮扶是关键。2015年以来,晋城市分两批选派3718名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到418个行政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目前在岗1316名,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五年来,广大驻村帮扶干部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把扶贫之路作为“心中的长征”,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时代赞歌,在乡村一线凝聚起了决战完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更激励广大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产业就业促增收
藏在大山沟里的松庙村,风光秀美、空气清新,是发展旅游的绝佳之地。但长期以来村民以种粮为生,收入微薄,加之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许多人迁徙而去,日渐“空心”的松庙村陷入贫困。近年来,在帮扶单位和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松庙村借助太行国家一号风景道的建设,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康养旅游,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民们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民增收,晋城市先后出台了《关于疫情期间支持脱贫攻坚十项政策的通知》《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建立企业帮建、村村结对、社会帮扶、机关帮联等长效机制,推动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
作为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整市推进试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实施意见,规划了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并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特色产业。针对偏远贫困山区的实际,引进社会资本“上山下乡”,发展种、养、加等适度规模农业产业经营,让闯市场、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打工、订单生产等形式,参与到产业链中,通过“跟着干”,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
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强化消费扶贫、探索发展“三农”保险等形式,切实降低贫困户进入市场的成败和风险,鼓励他们“自主干”,促进贫困山区农户发展壮大农业产业。
如今,阳城县河北村的光伏发电、沁水县山泽村的万亩杜仲、陵川县松庙村的民宿经济、高平市玉露香梨以及杂粮加工、药材种植、生态治理、乡村旅游……一项项产业、一个个项目,让山村群众多少年来的脱贫梦想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变成了现实。
目前,全市51个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已完善并投入使用,其中8个500人以上的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13个和2个产业园区,共吸纳贫困劳动力576人,有效巩固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果。
民生保障重提升
摆脱贫困,最基本的是稳定实现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围绕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订规划、添措施、补短板,用足用好国家每一项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种扶贫资源都发挥最大效益,极大提升了脱贫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义务教育保障。全市组建11个办学集团、97个各种类型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145人;年内将新改扩建两类学校41所,确保贫困学生义务教育有保障。
——基本医疗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136”兜底保障政策等特殊救助制度,持续开展健康扶贫“双签约”,全市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保,参保率100%,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4%以上;大病救助2430人,全市6266名建档立卡慢性病贫困患者全部享受慢性病各项政策待遇。
——住房安全保障。201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650户;累计完成农村住房危险等级鉴定20086户(除易地扶贫搬迁、采煤沉陷区治理、死亡等)、完成住房安全性认定2650户;全市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目标基本实现。
——饮水安全保障。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3.75亿元,实施工程1097处,巩固提升1459个自然村65.7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全市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基础设施大变样
脱贫攻坚,基础为先。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晋城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补齐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发展短板,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难、通讯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出行条件全面改善。近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约7.6亿元,修建农村公路约2400公里,其中:撤并建制村和建制村通硬化585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宽236公里,农村公路完善提质工程164公里,养护提质工程604公里,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768公里,危桥改造5座,建设农村旅游公路127公里,全市所有的建制村和3A以上的旅游景点都通了水泥(油)路。同时,实现了全市所有建制村全部通公交和市域范围内“一元公交”全覆盖,推动了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及文化旅游流的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电力保障更为可靠。累计完成陵川、沁水两县村村通动力电、机井通电、光伏配套、扶贫易地搬迁等工程项目67项,总投资3.14亿元,惠及233个村。完成光伏扶贫项目并网205户,容量7474.8千瓦,电费补贴按规定全部发放到位。实现了全市所有乡村通动力电,易地扶贫搬迁点全部满足供电需求。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干净整洁有序目标。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成了1273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90%以上行政村。
在此基础上,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投资1.4亿多元,实施贫困村巩固提升项目451个。经过几年的攻坚,贫困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部实现了通水、通路、通电、通网、通班车,解决了多年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一批贫困村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了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发展新路。
兜底保障织密网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6年以来,晋城市对特殊贫困人口,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累计为7.2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发放救助资金2.7亿元;发放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助金1196.6万元;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2705.7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补贴7559万元。农村低保标准连年提标,今年达到每人每年5280元,位居全省第三。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享受农村低保8410户13122人,享受特困供养2752户2765人,临时救助1314人次,实现了动态的应保尽保。
针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两类群体,晋城市推出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和“1+5”脱贫综合保险,确保不发生大的返贫致贫问题。2019年—2020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524.72万元,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投保,兜住其收入底线,防返贫,保脱贫。(闫来俊)
[编辑:刘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