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塞上的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旧塔吊林立、机车轰鸣,城市会客厅项目、南河湾生态系统提质工程、冰雪嘉年华等多个项目建设燃爆了整座小城。几代人接力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右玉县提供了“美丽”资本,也为这里的群众创造了巨大福祉。
如今的右玉县,天蓝、山青、水绿,城市美、村庄秀,而最能体现右玉人生活常态的莫过于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脸庞。在右玉这片绿色家园中,美好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共享绿水青山、处处“金山银山”。
绿色铺底打造出多彩右玉
在南河湾湿地公园,一场冰雪嘉年华的盛宴正在激情上演,也让右玉的主色调换成了冰雪世界、银装素裹。如今右玉人把寒冷劣势变为发展优势,旨在久久为功发展文旅产业,培育壮大冰雪经济新动能,把被忽视的冷资源变成今天的热产业。
“把文化旅游扩容到全季节,把目标群体覆盖到全年龄段,把服务供给延伸到全域资源链,使右玉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右玉的冰天雪地也变成金山银山。就和植绿一样,这也是久久为功的事儿。”朔州市委常委、右玉县委书记张震海如是说。
临近年关,右玉县城的大小商铺,牛羊肉林林总总,卖肉的、买肉的人络绎不绝。“40元一斤还贵?过个年还不买个二三十斤?”一家肉店的老板张万喜麻利地为顾客分割包装牛肉。张万喜说,“现在日子好了,人们手里不缺钱,吃肉不只过年才买,平时一年四季我哪天也能卖一头牛。”他说,右玉生态好,牛羊的养殖业也发展很快,从养殖到卖肉,人们跟着可是没少发财!特别是右玉羊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后,树起了生态羊的金字招牌。
而在一家右玉特产店,胡麻油、苦荞茶、燕麦片、保健枕等各种包装精美的产品都产自本地厂家。“每一个产品都不止一个厂家,档次也有高有低,但品质都不错。”销售员王海英告诉记者,依托全国小杂粮基地县的优势,做大做强杂粮产业,全县的土特产品多数都有绿色认证,有不少都卖到全国各地了,销售收入也可观。
产品多样折射的是产业多元,依托生态品牌,注重绿色产业,右玉的发展,绿色已经成为一种大理念:有机农业、低碳工业、新能源产业、康养旅游服务业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绿色底蕴打造出一幅多彩的右玉画卷。
《走西口》的酸曲唱成了《甜蜜蜜》
杀虎口,又称西口,地处晋蒙交界处的右玉县。昔日一曲《走西口》唱尽了山西人的无奈,更唱出了右玉人的处境之凄凉。而如今的杀虎口已经成为风景名胜区,由“走”西口到“游”西口,虽是一字之差,更是天壤之别。
在杀虎口景区摆摊卖凉粉的杀虎口村村民李四红说:“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这个‘凉粉碗’变成了‘金饭碗’,一年能挣四五万元。”像李四红一样,许多村民借助右玉的旅游热,一边务农,一边做起了小买卖,不仅脱了贫,而且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2017年,右玉成立山西首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着力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右玉县旅游总人数依旧达到了425.15万人次。
“正在建设的右玉城市会客厅综合体项目,总投资7.6亿元,集旅游服务、交通枢纽、文化展示、市民休闲为一体,必将带动全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右玉县委副书记、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树山介绍。
来右玉旅游、学习的人多了,右玉人见的世面也大了。威远镇康平村里,67岁的米仓前几天在村附近的企业刚刚务工结束,这几天又忙碌着收拾自己的小院子。“小儿子在城里打工,今年可能要领女朋友回来,得亏是有这套搬迁来的新房子,要不然都没法招待!”谈起自己最小的儿子,他高兴地说,原来人们都唱《走西口》,那是吐出酸水咽苦水,现在最喜欢唱的是《甜蜜蜜》,好日子,就得有个好活法。在米仓的家里,老人指着装修一新、设施齐全的3间瓦房不无感慨地说道:“采暖用的是集中供热的暖气,做饭用的是液化气,卫生间还能洗澡,上下水都方便,我除了打工,每年还有70亩地的土地流转收入,你说这日子还要啥呀!”
“右玉精神”塞上开花传四方
“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在县体育馆内打羽毛球的大学生王青自豪地说,“受沙漠化而消失的城市历史上有许多,而现在我们能有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生活,离不开几代人的贡献,作为右玉人,‘右玉精神’激励着我们,我们更应该传承下去。”王青说,今后不管自己从事哪种工作,把认准的事情干好,就没有干不成、干不好的事。
在右玉干部学院内的“右玉精神”展览馆里,大同市开发区云州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琪玮已是多次来这里参观学习。“每一次来,都有不同的收获,既能激励自己,又能感悟到干事业需要的执着与动力。”郭琪玮说,他不是右玉人,但自从经商办企业后,一系列挫折与困难都没有难倒他,特别是在了解了“右玉精神”后,到这个地方来学习,不但他自己收获很大,也激发了公司的股东、员工向困难要成绩的创业热情。
郭琪玮说,2017年,大同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第二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开始招商。当时没人敢干,也没有企业愿意尝试,他当时经营的是大同瑞亿绿色能源开发公司,效益和发展方向都不错。一方面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他也认准了这个项目,“右玉精神”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更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于是学习借鉴“右玉精神”,2018年2月成立大同市开发区云州电力有限公司,4月份就开工建设第一座35kV变电站,2019年接入第一批电力用户,开出第一张电费发票,到今天又新建了110kV变电站,成为全省首家、全国为数不多的行业改革试点企业,其间的无数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员工们都说,学习“右玉精神”让我们充满力量,弘扬“右玉精神”会让我们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本报记者赵志成
实践者说
我要成为右玉的一棵树
讲述人:康平村党总支部书记 贺琨
“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任连着一任干”。从小,妈妈总对我讲爷爷、爸爸种树的故事,后来,我想,长大了,我要成为一棵树,用我的挺拔遮蔽出一片绿荫,为我的家乡贡献自己。
2016年,作为大学生村官,我第一次踏入右玉县威远镇,等待我的是即将建成的康平村。康平村是威远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移民新村,位于县城西3公里,梁威路傍村而过。
2018年底,100户贫困户搬进了康平村,康平村成为入住率最高的易地搬迁村。明亮的瓦房,整洁的道路,集中供暖,上下水,大家都说这是从贫困村搬进了小康村。2020年,我也被光荣选派为康平村党总支部书记,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棵正在拔节的树。
搬迁顺利结束了,可村民的收入还是个大问题。我每天做梦都在想,怎样把村民的收入提上去,怎么样让他们彻底脱离贫困的生活。这两年,村两委投资兴建起瓜子加工厂、日光温室大棚,就近提供了不少岗位。2019年康平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199元,成绩惊艳了所有人。
作为右玉人,我从小对“右玉精神”的理解还没有那么深刻,在一项项的工作中慢慢理解了真正的“右玉精神”,它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种树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我把我的故事讲给村里的贫困户,用我的感受去把我对“右玉精神”的理解分享给他们,我相信,只有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把“右玉精神”领会并传承下去。
而如今,我就是一棵树,康平村就是我扎根的地方,我将和这里共同成长,让“右玉精神”在这里开枝散叶。
记者感言
共享绿色家园 传承精神力量
绿色,曾是右玉最稀缺的颜色,如今却是这里最厚重的“底色”。而绘就这一“底色”的是70多年来,一代代右玉人为绿化家乡、造福后人作出了巨大牺牲,更是共产党人根植于人民的生动实践。
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更是立足当下的奋斗和赢在未来的思考。无疑,右玉人用绿色改变命运,更用勇敢、坚韧、无私,持续浇灌“右玉精神”使其开花结果,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如今,右玉依“绿”不惟“树”,兴县富民的绿色产业初具规模,“右玉燕麦米”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右玉羊肉成为山西省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畜产品。此外在医疗健康、就业保障、文化教育等民生领域也成绩斐然,2018年在全省率先脱贫后,2020年右玉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多元,是2014年的4.6倍。共享“右玉精神”,就要认真学习弘扬其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时代担当。就是要接续奋斗做好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下半篇文章,共同谱写时代新曲,共享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