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通往幸福的道与路

时间:2021-01-29 08:00:08 | 来源:山西日报

向来钦佩古人的智慧,尤其是汉字的发明。“道路”一词尤为深奥,让人遐想,这不仅因为道路与我们休戚相关,更蕴含着难窥其底的哲理。解道离不开解路,“因为路是有形的道,是形而下的道;而道,是无形的路,是形而上的路。”你看,不论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道与路终将我们引向一个哲学的高度,让我们在享受与道路有关的便捷、发达、交融、文明等一切的同时,产生出许多别样的情愫来。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我们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的痕迹,从天地混沌到高度文明,人类用脚步征服自然、创造奇迹。汽车载着我们由武乡县城出发,一路向东,初行一段旧式公路后,驶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在老百姓眼中,这就是家门口的高速路;当然,也是我回家的路。车子行驶在路上,感觉不到任何颠簸,虽然弯多,但视线还算好,比以往回家的速度快了很多。母亲常讲,以前姥爷去县城办事都是步行,有时还会挑、扛、背很多东西,从家到县城,30多公里的路,往返一趟需要一整天。我十分佩服姥爷的耐力。实际上,那个年代,刚刚经历了战争,交通还没有来得及恢复,老百姓何尝不是和姥爷一样到哪儿都是靠两条腿、一双脚去跋涉?顶多有个牛车、马车,这都是条件好的人家才能享受的。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之后,人类又发明了车轮、制造了车辆。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驰道网——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就是罗马因道路发达而非常繁华,成为称霸世界的帝国——而秦始皇的驰道网是可以与罗马道路相媲美的。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时至今日,一带一路仍然创造着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各国思想、文化不断碰撞、连接,多元文明不断传承、交融,缔造了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类文明进入空前繁荣。由此我相信,没有任何孤立的文明可以富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开放、包容不同国度的灿烂文化,才能创造出永久的奇迹。而道路,正是连接文化与文明的纽带,是人类辉煌永续的传送带。沿途,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郝雪廷不断地介绍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武乡段两侧的村庄、景点以及民间传说,几乎每一个村庄、每一个景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机关驻扎地和支援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雷大王王来发的故乡李峪村、赵树理故居三里湾、八路军总部砖壁村王家峪旧址、太行龙洞、板山,还有兵工厂、制药厂等等,可以说,这条旅游线像一根项链,将散落在乡间似珍珠般的红色景点串联起来,也将宝贵的红色资源串联了起来。经由此路踏上武乡这片热土的人们,对红色这一生命的底色不再是以前零散的记忆,而应该是从驶入这段路开始,思绪就进入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武乡在抗战中的牺牲与悲壮像一幅卷轴缓缓舒展开来。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行驶到“四好”农村路上,离村庄更近了,只要我们愿意,随时可以驱车到达,连一些偏僻的、人口不多的村庄都铺设了水泥路,出行方便自不必说,老百姓不论是运输种子、化肥还是销售都方便了很多,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四好”农村路将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真正成了百姓的脱贫致富路。曾经,我的婚礼因不早不晚的一场大雨阻路变得格外揪心。2007年国庆节,下了20几天的雨终于停了,我在湿漉漉的世界里做了新娘。在离他家十几里路的地方,所有车都被迫停下了,道路变得狭窄、坡多、泥泞不堪,我从小到大从没见到过这样的场面,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只能在泥里一步一步艰难行进,我在那匹枣红马上胆战心惊;前面,他骑在马上摇摇欲坠、一步一打滑;后面,亲人、朋友互相搀扶,大包、小包拎着嫁妆,深一脚浅一脚。二舅和三叔担心我骑马不安全,一前一后扶着我,这段路程漫长得犹如秒针走过四季。到了他家已近黄昏,还没坐稳又开始担心他们如何返程。我对婚礼的记忆只有那条泥泞、弯曲的小路和无尽的焦灼,之后,那一条路成了我的梦魇。再后来,这条路相继被平整、砖砌,近来,路面拓宽、水泥硬化,我们回家的次数多了起来。他说: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想而不得。如今,这份乡愁有了依托。与路有关的故事太多太多。比如一段难以行车的土路耽搁了身患急性心梗的村委会主任的最佳治疗时间,成了全村人难以承受之痛;比如那一段难以逾越的山路阻挡了孩子求学的脚步;比如一个村子因没有一条畅通的路被迫移民,离开祖辈生活的地方……身边的好友大山沿路为我们介绍“四好”农村路修建情况。私下,他说过:“修路、架桥是积德的事,没修好就是缺德。”大山是修路人,更是修路人的领头人,他常常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20世纪90年代毕业于山西交通学校,学的是路桥专业,工作后专业对口,他说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此后数年,他为这件幸福的事日夜奔波操劳。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和农村“四好”农村路修建中,他参与规划、施工图审批、质量监督、验收结算,将自己对文学和摄影的爱好抛诸脑后,每日早起为家人做饭,晚上10点才能到家,中间16小时工作,日复一日。质量监管本身就是一项累人的工作,少不了不讲理的人找碴儿,甚至威胁,因质量问题返工、停工的很多——质量面前零容忍是他的底线,也是筑路人的初心,用他的话说是“要积德”。由此,我们的路便有道可循了。走哪条路都能抵达远方,然而代价不同,到底走哪条路,皆由自己决定。但每个人面前都有两条路:一条是看不见的、无形的,你走的是否偏离轨道,只有自己的思想可以左右;另一条是看得见的,每天做了什么,多年后回顾,就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大山的两条路都很清晰,既看得到眼前的成长,又望得见生命的轨迹。行进途中,不时看到挖掘机作业,还有一线筑路工人在太阳下挥洒汗水。有人说教师、医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觉得筑路人亦是,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甘于奉献、辛勤工作的人,都在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来自何方,但他们紫铜色的脸庞裸露着劳动者的本色、他们的汗水浸入这片土地,无论他们家在何处,都已经与武乡结下了难解之缘。也许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平凡而朴素的故事,但他们在汗水、尘土、泥沙、烈日中,将工地装点成诗情画意,笑脸、激情、青春让人忍不住动容。当我们俯视一条条铺就的“四好”农村路时,我们必须仰视筑路工人的身姿,他们铺就的大道通往文明与幸福,他们心中的大道通往千秋百代的人类福祉。车子还在继续前行,郝雪廷老师和大山还在为我们介绍沿途村庄的道路发展史和传说故事,连电视台的摄像小哥都加入了讲解行列。他是外地人,因为常常拍摄,与大大小小的村庄有了联络、有了感情,他说这个村子办了养殖场、那个村子的大黄杏好吃,如数家珍。想必他在这些路上跑得不少,早已被武乡人领上“道”了。如果说路是连接文化与文明的纽带,在老百姓眼里,路更像是连接母体与婴儿的脐带,不仅将文化与文明输入,也将温暖与幸福输出,人与人之间少了隔阂,乡村与城市之间多了温度。不得不说,这条路就是我们大家心中的道。道路,如此巧妙地将实物的路与人性的道结合起来,细想,就真的有了哲学的味道。沿着道的轨迹,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这是老百姓的美好愿景,恐怕也是筑路人为之奋斗的梦想吧!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奋力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成长、打拼,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为了渴望的远方!

白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