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中国人的美食情怀

时间:2021-03-21 12:00:07 | 来源:山西日报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人生一串》,美食纪录片永远是老少皆宜的,播放量高,评分也高。大多数人都会推荐给亲朋友好,更有甚者在餐桌上会边看边吃,堪称是下饭的合家欢作品。美食节目从不用人们去费尽脑力理解,只是看着这些诱人的画面就足以引起无数可以交谈的话题。不管是哪个年龄层,在看到美食的瞬间,从看上去好不好吃,到这美食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何地,最终总是要引到自己的家乡美食和自己的家乡上。似乎对于中国人来说,提到了吃,就不得不提起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美食和家乡之间似乎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每一道爱吃的菜都是一种特有的记忆,菜里的酸甜苦辣对应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大脑会记住每一种食物的味道,在想到妈妈的时候,往往味觉会本能地记忆起妈妈做的菜;在吃到某一种食物的味道的时候,脑海中却突然涌现出一段记忆的故事。食物,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通道。见面人们会说“您吃了吗”;表示感谢或者歉意都会说一句“请您吃顿饭吧”;在外的游子接到父母电话,多半会说“想家了,想吃妈妈做的饭”。坐下来和三五好友在饭店围桌聚餐,在中国的餐桌上,吃饭往往是一种人际之间最轻松的交谈方式。即便独身一人吃饭,在吃的过程中,往往是一天疲累之后最令人放松满足的时刻。进食,会让大脑释放出一种令人心情愉快和满足感的激素。但是所有人类基因中刻下的本能,为什么中国人对于美食的渴望要比其他国家更多呢?中国自古是农耕文明,以至于中国人在对待土地和种植方面有着近乎虔诚的信仰。从乡村的广阔耕地,到城市的家中花盆,凡是有土的地方往往都会被种下种子。它们长成可以被食用的植物,经过烹饪被端上餐桌……而其中烹饪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人不满足将食材做到能吃就够了,而是一定要绞尽脑汁做到最好吃,好像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些来之不易的食材。东西南北,大漠沿海,由于气候和地域的加工食物的方式不一,形成了带着明显地域特色的饮食风俗。许多美食,一眼就能让人猜出来自哪里。北方的冬天气候寒冷,往往在冬季吃不到新鲜蔬菜。人们更愿意在入冬之时囤积大量可以存放的蔬菜,以腌制和晒干等方式保存,等没菜的时候取来吃。而南方在食材的选择上因为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不大,导致他们更青睐于获取新鲜的食物,讲究食材的本味。而这仅仅是从气候来划分的。沿海地区善做海鲜、西北地区善做羊肉、东北地区做乱炖、川渝地区善做火锅、西南地区爱吃菌子。就地取材、顺应节气,吃什么、怎么吃、和谁吃、补什么,几乎是每一个家中长辈张口就来的菜谱。我们的国家地理环境实在是太丰富了,每一种经典的菜系,都代表着该地区从古至今能够在人们的嘴里被记住被留下的味道。就像时代的变迁,这些食材们也经历着时代的变化,外来食物的融合、淘汰……最终成为了每一个人心里无法被取代的家乡菜。当在看美食纪录片的时候,潜意识里,大家都在关心有没有出现自己家乡的美食。如果正好介绍到了,便非常自豪地指着上面描述的菜品,向朋友炫耀似的介绍。相比较于介绍家乡的经济、风景和名胜古迹,介绍家乡的美食,容易让人感受到更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介绍烧烤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中有这样一句话“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美食要比它本身重要得多,它是每一个平凡人一生的必需品。无论生活是好还是坏,内敛的中国人总是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情绪宣泄在某一道菜、某一口酒里。于是这段记忆便借由美食得以保留,那时的人和那时的事都形成了菜里繁复的口感。而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管你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整装启程,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新的灶火。”把一道菜做得好吃,需要时间和精力。油盐酱醋,蒸煮烤煎,大火爆炒,小火慢炖。对待一盘菜,就像是中国人对待自己的生活。不苟且,不随便。品尝一道好菜,也是对自己的奖励。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国家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料。治理国家也和食物联系在一起,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比喻。人们喜爱美食节目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味觉的记忆要持久得多,也许是因为挥之不去的乡愁,也许是因为看到了生活奋斗的目标,也许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生中最安稳的滋味。

□十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