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中国古村落”之美

时间:2021-03-26 08:00:37 | 来源:山西日报

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原本寥寂的古村落逐渐热闹起来。借这一独特平台传递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古村落守护人的共识……由此,笔者不禁想到几册关于中国古村落的图书,它们给我们读者提供了纸上品味“中国古村落”之美的阅读。对于传统的古村落的保护,积极奔走践行的,在国内应该首推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作家出版社曾出版他的文化散文集《乡土精神》,而这部书可以说就是他在这方面抢救传统村落、保护文化遗产思想、感悟和做法的记录。冯骥才的这部《乡土精神》,全书分为“年画的发现”“湖湘五事”“汶川大地震羌文化紧急抢救记事”“探访康枝几”“绵山彩塑记”“执意的打捞”“贺兰人唱灯影子”等几部分。冯骥才置身民间文化大地深处,以一种融合散文、随笔、思想批评、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笔法,尽可能详细记录了他在古村落考察的经历,力求“文字中自然生出一些文学的意味。然而,这并非文人的自我抒发,而是要与读者共享这些隐藏在大地深处的迷人的文化”,向读者呈现原汁原味传统村落文明,还原历史的记忆。譬如,冯骥才描写他在豫北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传承人韩建峰的家中,发现被村中老农珍藏的《田祖》《神之格思》等几幅年画的过程:“我第一眼望去,即刻就被一种极其独特的文化气息与审美气质所冲击所包裹,这是从事文化抢救的工作者最兴奋的一种感受;第二眼望去,便是几幅画带着令人惊奇的细节闯入我的眼睛。这是田野工作最大的一种快意——发现。”其中,对传统村落中的年画文化的挚爱、审美心理,表露无遗。这部《乡土精神》,讲述了许多珍奇美好又鲜为人知的古村落文化,字里行间充满对民间文化的激情与厚爱,更凸显着作者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冯骥才说写作这本书的目,就是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迫切性,参与其中。东南大学出版社曾出版了张安蒙的《屋脊与根·足迹: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纪实》。张安蒙是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发起人、秘书长。她因拍摄电视纪录片与古村落结缘。自1989年始,张安蒙便自酬资金,开展了一系列中国古村落的探源、保护、开发的公益性活动。她寻访了全国各地上百个古村落,以媒体人的热情、执着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奔走呼吁、多方求证,得到很多专家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屋脊与根·足迹: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纪实》,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历程,收录了关于中国古村落的电视系列片解说词,及景观村落评选活动等内容。其中解说内容,包括“大山深处的奇葩——西江寨”“七星八斗芙蓉村”“边陲明珠丽江城”“古城的摇篮——束河村”“水天一色画中村——宏村”“明月水乡话角直”“逆水行舟西递村”“文房四宝苍坡村”“坐南朝北也有理——长乐村”“风雨桥的故乡——程阳寨、黄土村”等著名传统古村落。但是,《屋脊与根·足迹: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纪实》所收录的毕竟是电视系列片解说词,其内容自然有着直观、纪实的特点,体现的是以符合影像的方式来叙述的,达到了客观、真实,生活化、现实感突出的目的。比如,介绍侗族的待客礼俗、闹茶的风俗、歌舞器乐等,尽管读者阅读的是文字,但仿佛使我们读者走进古村落,传统村落的民风、民情、民俗,生活图景,如在目前,激发起参与保护和发展古村落的热情。刘沛林所著的《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一书,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书中介绍了中国远古村落的建筑原则、建筑布局、演变历史,为我们描画了古代岩画中的村居图,和古代山水诗画中的古村落境界,以及当地村民的文字、生殖观念等。古村落为什么是迷人美丽的?“桃花源里寻胜境”,古村落寄寓着人生梦想;楠溪江畔古村群,这里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体系完备、讲究布局;浙江省建德县临近兰溪县的新叶村,历史久远;皖南歙县城往东约20公里处,有一个名叫“瞻淇”的古老村落,它的得名来自《诗经》“卫风”之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还有徽州的古村落、江浙一带的古村落、北方窑洞村落、西南梯田村落等这些地方,或山水环绕,或自然秀美,或钟灵毓秀,都颇有诗画境界。传统古村落为什么要进行大力保护?这不仅在于难以复制的古村落建筑,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属性和价值。永嘉流韵与苍坡村的“文房四宝”布局,江西流坑村传续的耕读之风,山西裴柏村作为宰相摇篮等,都是这种历史和文化内蕴的体现,这种文化遗产需要后人传承、留存。读罢此书,既向往古村落古朴的历史人文,又令人无限感慨。我们在品味纸上的“中国古村落”之美的同时,切莫让“中国古村落”只是变成纸上的美丽;古村落所包孕的文化精神、历史价值,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该保护传承下来的。

许民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