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转型进行时】古城的“新生”(上)

时间:2021-04-29 08:01:00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429_8997275e241d573e688b3316d77911b9.jpg

历经8年精心修复的太原古县城揭开神秘面纱,再现600年前的辉煌;被称为山西最低调城市的忻州,却在全球旅游业陷入低谷的2020年迎来高光时刻……近年来,随着文物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屹立千年的古城正在悄悄改变,在山西有大大小小十几处古城正在或者已经被修复。那么,古城该如何做好活化利用?如何在吐故纳新中实现“新生”,为提升城市品质,助力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古城复建 开辟旅游新空间

花灯闹市的宋街上,王家罗锦匹帛铺、陈家画团扇铺、书坊、画坊,让人分不清画里还是画外;登上“汴河码头”的客船,从黄昏日落到华灯初上,繁华盛世恍若昨日;坐在“孙羊店”的大堂里,喝茶听曲,窗外烟雨中的汴河美不胜收……这幅北宋画家描绘的《清明上河图》已不是泛黄的一幅画,而是太原古县城城墙上梦幻灵动的情景体验,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延续。就像《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一样,就像影像图册里定格的画面一样,时光流逝,那些场景那些人已不复存在,但那些伴随他们生活的街巷、房屋却以新生的姿态延续了下来,包括曾经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山西的比较优势所在。古城作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承载,凝聚着我们的民族记忆。古城的修建对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帮助作用。”山西省委党校省情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玉兰如是说。恰是因此,一大批古城开始修复、复建,也为文化旅游开辟出新的空间,增加了多元的内容。比如太原古县城,从明洪武八年(1375年)至清代,一直是太原县的所在地,比北京的紫禁城还要大45岁,因形似一只头北尾南,振翅高飞的凤凰,且根据唐朝墓碑考究,在唐朝就叫凤城。2013年,太原古县城修复建工作开启,79处文物建筑、49处历史建筑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太原古县城提供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游览价值。相较于大同古城、忻州古城、榆次老城、太谷古城……这些已经修复的古城来说,太原古县城算是后起之秀。那么,这些新复建的古城要如何开发打造,才能与众不同,涅槃重生?太原市龙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文旅产业总监高伟伟说:“我们要打造五大功能,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沉浸体验地,比方说清明上河图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这在全山西乃至全国都是独一份,还有山西省地域特色产品展销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文物保护研究地,市民休闲地以及旅游集散地。我们将晋祠、太山、蒙山、天龙山、晋阳湖等晋源区所有景区全部辐射,以点带面,形成旅游的产业链,从而推动太原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此外,除了沉浸式体验,在文化方面,晋阳诗社、晋阳棋院等都将在太原古县城有所呈现。”

情感服务 创新消费新品质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依然还留存着2021年的春节印象,在山西的44个重点景区里,忻州古城成为旅游业的一匹黑马,游客接待量位居第一。郭玉兰说:“一座古城,应当是既有烟火气,又有书卷气,如此内涵才比较丰富。忻州古城的人气就是融合了这样的多种情感服务。”的确,一座活着的古城与历史博物馆的区别就是“炊烟”。忻州古城最不缺的就是炊烟。上百种小吃,其中80%来自忻州地区;几十家四合院式的主题餐厅,融汇南北中西各种风味;风格迥异的民宿客栈,精巧整洁;古戏台上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上演;徜徉在井格状的小街巷里,一个转弯、一次回头,就让你与穿着汉服的小妹妹们不期而遇……不论你从何而来,在这里,你的眼一定是忙碌的,你的胃一定是喜悦的。“修旧如故,以存其真”,说到书卷气,从文保点到老字号、名人故里、宗教场所、历史街区再到全城保护,忻州古城的保护修复是一次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脉络相承的总结和探索。据忻州古城保护策划总顾问张福贵介绍,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遗山祠是为纪念金末元初的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而修建的;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秀容书院,238年来(2013年停用),琅琅书声从未间断;曾是忻州城里地标建筑的白鹤观、泰山庙、财神庙、关帝庙里,大殿房梁上的明代彩绘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对此,忻州古城策划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嘎表示,忻州古城的运营管理,其实是政府让利企业、企业让利商户、商户让利游客的共建共赢的过程。忻州古城的人气来源,最重要的在于忻州政府与袁家村的携手,双方强强联合,将古城的保护改造打造成了一个转型项目。而且,整个招商运营过程中招聘了大量当地人,把他们的情感融入项目建设中。所以来到忻州古城,享受到的不单是古城的服务,也是整个忻州的服务。忻州古城活化保护建设项目部经理叶楚劼说,忻州转型的四大片区,包含北部的云中河片区、南部的古城片区、中部的杂粮园区以及东部的半导体产业园区。古城作为南部最重要的产业转型发展片区,它肩负着一个打造晋北生活体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产业转型任务。相信,随着忻州四大转型片区建设的日益完善,忻州将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文旅名城和产业新城。

创新融合 打造旅游新未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之一,就是旅游成了城市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逐步升级。就像人们对古城文化的迷恋,不再是单纯的行走观赏,还有更深的文化研究、科普教育、价值观培养等。只有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方面深入研究规划,才能为古城注入更充沛的生命活力。忻州古城的成功是街院结合、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古今交流的一个成功案例,它让古老变为时尚,让传统融入潮流,让文化与市场对接,由此注定了黑马之日的到来。忻州古城的成功还告诉我们,一座古城的人气背后不仅仅是城市品位的提升,还有政务理念的转变,政府的决心和担当,各个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当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郭玉兰认为:忻州政府把忻州古城作为一个创新发展、相互协作的平台是很成功的。这对我省今后的古城项目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搭建经验。首先是资源转化的平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忻州古城把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变成了经济优势,体现了文化应有的价值,甚至包括更多更高的附加值。第二是古城保护和资源开发并举的平台。忻州古城很好地处理了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第三是一个转型发展的平台,忻州古城很好地把忻州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山西转型发展的大局当中去,从而取得了多重效果。“同样,在新消费市场趋势下,在山西文旅转型的这条路上,也需要百家争鸣,求同存异,百花齐放。在古县城开发保护品类里面,竞争伙伴也需要结伴同行,共同把山西古城文旅市场做大、做强。”陈嘎坚定地说。“以前大家来山西是游大院,现在我们应该和平遥、忻州、大同等其他古城一起,努力做到让全国的老百姓来山西游古城。”面对太原古县城的建设和古城项目的开发,高伟伟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古城见证担当,见证历史;活化改造,承载文脉,承接未来。历经风雨和沧桑,穿越千年的古城有了不一样的今生。转型发展中的古城建设,让我们的城市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变得更有内涵、更有格调、更包容、更宜居、更美丽。

本栏目内容源自山西卫视“转型进行时”本报记者任志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