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福建福州某小区电梯出现故障,一名13岁男孩自救过程中坠亡。监控录像显示,18时26分许,孩子按了电梯二层的按钮,电梯突然上升至6层和7层之间且大门封闭,孩子按警铃、拍打电梯门、按“紧急通话”按钮求助,均未得到任何回应。孩子用自带的长柄雨伞撬开轿厢门和6层的电梯门,18时34分许,孩子从不到半米高的空间钻出轿厢,随后发生了意外。
13岁的花季少年就这样陨落,令人万分悲痛。必须追问的是,男孩求助后,倘若有人及时回应,悲剧还会发生吗?为何“紧急通话”在关键时刻掉链子?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电梯日益普及,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频现,电梯困人事件多发,被困者求助无门,“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类怪事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了人身伤亡。从中暴露出电梯管理者主体责任不落实、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提示着电梯的应急处置机制亟待完善。
电梯因频繁使用和逐年老化,发生故障难以完全避免,但问题是,万一有人被困于电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其安全救出来?对此,电梯管理者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应急预案,落实值班等制度,保持应急电话畅通。夏季是电梯困人故障高发期,如雨水进入电气部件、气温高控制系统自我保护,容易发生电梯困人故障。电梯管理者更要从应对“万一”出发,认真开展“回头看”,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想在前面,尽最大努力避免恶性事故悲剧发生。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前不久下发通知,要求重点加强公众聚集场所和居民小区电梯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心乘梯。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各地市场监管等部门应细化、落实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视隐患为事故,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以儆效尤。同时,通过开展电梯安全知识进社区、电梯应急救援演练等活动,教育引导居民爱护、安全使用电梯,特别要保护未成年人安全使用电梯。
保障电梯安全,事关公共安全。加强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电梯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应成为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江苏省建立全省统一的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实行“一个号码对外、一个平台调度、一支队伍响应”,提供24小时全天候应急救援服务,每台电梯均设立了唯一的身份识别码,受困者只要报出电梯编号就能迅速定位。各地应学习借鉴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快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步伐,更好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时代,新的技术应用为更高效的应急救援提供了巨大的支撑。比如,电梯经物联网改造后,使用者可通过智能终端进行一键报警,不需要通过人工转接的电话沟通,就能自动通知一线救援人员,保障精准救援的实施。各地应抓住万物互联新机遇,依靠科技赋能,充分发挥电梯管理者、城市应急平台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应对“电梯困人”等安全问题。
但愿鲜活生命的不幸逝去,能够再次敲响警钟,推动电梯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和电梯公共安全治理能力不断提高,让公众使用电梯获得更多安全感、幸福感。
杨维立
原标题:被困电梯求助无门 应急处置机制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