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写作于1937年12月到第二年春天期间,作家周立波受任弼时派遣,陪同美国武官卡尔逊上尉到晋察冀边区访问。他们在50多天里多次冲破敌人封锁线,几经辗转,先后走访了晋察冀边区的主要战场,目睹了日寇对中国农村每一个村民每一户房屋的彻底破坏、践踏、蹂躏;亲身体会到了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痛苦和对日寇恨之入骨的愤怒;真实再现了我八路军战士们艰苦卓绝的抗战决心,以及冲锋在第一线的著名将领聂荣臻、徐海东、田守尧等的英雄风采。《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的具体内容有:从河北归来、劫后的东冶头、娘子关前、北冶里夜谈、洪子店的劫火余烟、滹沱河畔、徐海东将军、田守尧同志、自卫队、小哨兵、封建,受难和解放、聂荣臻同志、玲妙的沙盘、“抗日高于一切”“他们出了家,但并没有出国”、剪报一束、几页日记、五台山麓、鸡毛信、伤兵医院、敌兵的忧郁、宣传材料拾零、一个没有爆炸的炸弹及其他、几个战斗的例子、从五台到崞县、再过封锁线共26篇通讯特写。另有两个附录:附录一之第一篇游击队的母亲、第二篇师生游击队,附录二之第一篇华北世界大战的起点、第二篇山西的游击运动、第三篇无公可办的“临时政府”、第四篇西线所闻。书末附有一张《晋察冀边区形势图》。结集出版的首版是漫画家丰子恺设计的封面,并题写书名。之所以把目录罗列出来,是让读者有一个整体印象。这26篇通讯和特写中,通讯的部分涵盖了日寇罄竹难书的罪恶行径、晋察冀边区身份不同的阶层对日寇不同的态度、抗日战士们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坚强的斗争精神这几个重点;特写部分,描述了聂荣臻、徐海东、田守尧等抗日将领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怀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指挥群众、领导群众,在人民群众中埋下了对共产党绝对信任的种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后备干部。从1937年至今已经过去84年了,战争的残酷性已然陌生。有关的纪录片、电影等影视内容,只保存了部分冲突场面,而鲜有记录老百姓日常的生活,因此再读《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便颇具现实价值。举例来说,作者笔下山西、河北等地,凡日寇所到处,房子都被烧掉,烧不掉的土炕灶台全部砸烂,有的还要在上面拉屎,村民没带走的牲畜杀死或者掠走,水井填埋。不吃的小米,全部烧成黑炭,除日本香烟外,包括英美进口香烟,都要加入毒药;没逃走的男人、儿童全部杀光,女人奸淫致死后肆意丢弃,甚至连老太太都不放过,村庄弥漫着浓烟和尸体的腐臭。读到此处,才能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日寇恨之入骨的程度,也才能深切感受到,抗日战争中广大人民群众最终成为战斗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在于能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群众中来,又无私地献身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业中去。《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的阅读价值还在于呈现了老百姓当中4类对日寇的不同态度:一类是愚昧不自知型,被日寇当成工具使用,生死皆无价值;二类是汉奸,本想卑躬屈膝免去被杀的命运,面对日寇无限制的欲望,甚至献上自己妻女,换来的依然是死亡;第三类是各界宗教信徒,提出了出家并没有出国的口号,加入抗日阵营;第四类是广大群众,日寇的暴行让他们觉醒,共产党有组织有纪律的引导让他们学会了团结战斗,其中年迈的母亲能说出大孝就是打走日本人的豪言壮语;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北方男人还改变了对妇女的歧视,妇女爆发了极大的抗日热情。《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的第三个主题是展现了大后方战争的艰苦状况:药品极其短缺,伤员只能经过简单的消毒,要靠自身的免疫力恢复伤口;衣服短缺,缴获了什么就穿在身上;食物短缺,从军官到士兵,脸色都是苍白消瘦的,但是坚定的信仰和抗日决心却是让每个人的眼神都是闪着光的。那些著名的战斗英雄,还没有从上一场牺牲的同志们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就马上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很多士兵是在战斗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成长的。士兵们在战斗的间歇,都在刻苦训练,他们衣衫褴褛,但是手中的枪永远都是最亮的。这些细节描写,实现了最大的阅读共情,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最终胜利,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样的回答便不言自明的跃然纸上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中提供的历史信息全面多样,例如《敌兵的忧郁》篇章中,专门写到了日军俘虏以及一些年老士兵思念家乡的痛苦。还通过日本士兵身上的物件:神符、家书、艺伎照、避孕套等,展示了日军欺骗和麻醉士兵的手段。作者在文章中有这样的总结,日军也想学习我军的游击战,但是他们不知道,游击战的真正精髓在于游击战中每个参与战斗的都是觉醒了的人民群众,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和智慧是游击战的核心。当我们再次阅读《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了百年波澜壮阔、百年砥砺奋斗,是历史,是人民在历经考验之后,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