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中,晋绥边区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许多热血男儿踊跃参加八路军,在家的就参加了民兵。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讲述了吕梁山上一个普通村庄康家寨民兵小分队与汉家山据点的日寇展开的一场场斗智斗勇的战争。这些民兵小分队成员平时在家生产,是村里主要的劳动力,抽空练兵习武,需要作战时,他们便拿起步枪、火枪、地雷、手榴弹和敌人战斗,保护群众,日夜打击敌人,并且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他们忠实地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明的、暗的、软的、硬的等各种作战法,组织了“变工爆炸”,实行了“劳武结合”,粉碎了敌人的“蚕食政策”“怀柔政策”“三光政策”以及数次“强化治安”挤得敌人统治区日益缩小,由面变成线,由线变成了孤立的据点(汉家山据点)。而晋绥解放区却被保卫得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在机动灵活、形式多样的民兵抗日游击战中,民兵英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迹,久久在吕梁山被人们广泛传颂,妇孺皆知。这部有着吕梁地区的语言生活特色的抗日传奇故事,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时间,故事中的民兵英雄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愣、武二娃和武得民等,成为晋绥边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马烽、西戎也因此声名大振,成为晋绥边区众所周知的人物。《吕梁英雄传》创作于1944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团结抵抗日本侵略者,并在抗战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发表之际恰好处在了“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交叉时期,既不能代表以戏剧、诗歌、小短篇见长的“延安文学”,又无法归入新中国成立后声势浩大的长篇小说阵营,因而渐渐处在文学史研究和阅读的“隐蔽地带”。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读这部厚重的小说,重新理解这部作品对“英雄主义叙事”的开拓作用和“文学生产方式”的定型作用,方能知晓它承前启后的独特价值,知晓它对日后诸多红色经典小说的启迪意义。《吕梁英雄传》标志着“延安模式”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功实践,也为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小说”的写作提供了范例,是深入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重要收获。该作品对传统的“英雄主义叙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距离新中国成立已非常接近。风云激荡的中国现代史,终于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于历史而言是珍贵的记录,于现实而言是生动的讲述,于日后的文学创作而言,则是可资借鉴的范本。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英雄主义叙事生动表现了战争中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成为许多创作者的主动选择。章回体式结构便于英雄群像的塑造和战斗故事的展开,使小说在描绘单个战役时显得从容不迫,推进故事节奏时也有条不紊;下启《林海雪原》等作品的传奇叙事,在革命战争题材中融入更多民族形式和民间元素,血性胆魄与生活景象并存,峥嵘战事与侠骨柔情同在,故不失为英雄叙事的重要拓展。《吕梁英雄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第一部反映全民族抗日的长篇小说,堪称全民族抗战的史诗,其思想意义在于:一是形象地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二是真实地描述了人民大众觉醒的过程;三是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作用。该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已为业界所公认。新中国成立后,从王瑶编著的1945年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开始,在数十种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著作中,马烽与他的小说创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在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文学史教研室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初稿·下册)中,对《吕梁英雄传》给予高度评价:“这部作品和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血肉关系,小说的重大主题和动人的英雄事迹是通过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生动曲折的情节,富有传奇性的场面,章回体的形式以及通俗的语言等表现出来的,特别是故事情节的描写,作品没有为表现惊险场面而故弄玄虚,每一个战斗场面的安排,都是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展开的。”1951年,日本学者三好一在《吕梁英雄传》日文译本后记中写道:“我在读这部作品时,便想到一定要尽快让日本国民读到这本书。理由之一,是想让日本人民再一次认真地反省一下日本军过去在中国大陆上究竟干了些什么事?再者,是想让知道中国人民过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进行了如何英勇的斗争。过去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以及现在我们日本人民在亚洲所处的境地——翻译这部作品时,我也深深地思考着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曾经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痛苦的日本民族的一员,能够选择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吕梁英雄传》,翻译给日本人民进行反省,更加充分说明了《吕梁英雄传》的价值和影响。对马烽、西戎而言,土地所带来的灵感与经验,是他们最宝贵的写作资源。他们对吕梁山农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乃至口头禅都烂熟于心,故事的细节也饱含着民间智慧。创作内容扎根于作家成长的环境,创作成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他们的写作就仿佛一滴恰合时宜的露水,折射出了太阳的光辉。今天,当我们重探延安时期,“十七年文学”等特殊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重读那些充满激情与理想的“革命历史小说”,应当回到历史现场,把文本放到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史实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家书写的根系,理解这些时代经典内蕴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价值。《吕梁英雄传》诞生在社会革命与文学革命同时面临关键转折之时,作者心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热情,听命于时代的召唤,面向工农、服务大众,从而让这部真实展现晋绥边区人民联合抗日的小说,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中的一个范本。今天,重读这部长篇小说,我们更能够深刻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作家们塑造人民群众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从《吕梁英雄传》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长达8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3万多吕梁英雄儿女血染沙场,谱写了一曲中国农民英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烈史诗。同时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颂扬了吕梁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腰、在强敌面前不低头的民族精神。
刘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