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黄庭坚文集》里的那句话:“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是自我拯救。改变自己,正从读书开始;而一个人的成长停滞,也是从不读书开始。读书不但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读书还可医愚,这是众所周知的关于读书的道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培根也认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自古未有完人,尤其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人感觉“压力山大”,人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感染了一些“病症”:迷茫、浮躁、懒惰、固执等等。通过读书,这些“病症”将被缓解或治愈。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前方的旅程。放下手机拿起书,日积月累,不断汲取精神养分,内心变得沉静且专注,不易浮躁、空虚。阅读能帮人明黑白、辨是非,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待认知达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拨云见日、披沙拣金,不知不觉中,一些负面情绪便不治而愈。读书增强了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哲理和生活道理让人明智,书籍是了解大千世界的一扇门。从书中的百态人生里验证大是大非,体悟生命的价值。在书中体会喜怒哀乐,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心智将更为成熟,心志也更为坚韧。源于生活的文字,美好总是让人心生感动,邪恶总是令人愤恨;在英雄面前衡量自己,大美大爱是盏明灯,让人挺直了脊梁;坏人如镜,让人警醒。能够走过读书这扇门的人,自然知天地之广大、一己之渺小,愈发懂得谦逊自牧,固执和自以为是也就越来越少。“如果没有书的话,世界可能就是仅仅局限于我们本身的经历,有了书之后我们可以经历很多高于生活的事情。读书的乐趣就在于使得一个人的世界变大、变多。”这是朱维安的读书观。听过朱维安文化讲座的人都认为他是地道的“读书人”。他酷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颇有研究,在他看来,读书开拓了视野,帮助自己形成了“三观”,塑造了人格。他始终认为,只有书中的思想才能够引导人走向未来。最近,看到国外一则在监狱实施的“阅读救赎计划”:囚犯在限定的4周读完一本文学名著、哲学、科学或经典书籍,结合自己实际撰写一篇读后感,要求文章中心思想清晰,标点、段落使用正确,语句通顺连贯。如果达到上述标准,便可减刑4天,每年最高可减刑48天。为何出炉这个“阅读救赎计划”呢?原来,大部分罪犯在谈到自己的犯罪根源时,皆后悔没有好好读书,更没能从学校或书上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不明大是大非,遇事冲动、偏激,好逸恶劳追求急功近利,甚至为了生存不惜走向犯罪道路,最终身陷囹圄。可喜的是,这个“阅读救赎计划”在监狱实施以来,不少囚犯成了受益者,在全监狱掀起了空前的阅读热潮。囚犯有了“回炉”重新学习的机会,他们通过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拯救自己,从而获得减刑的机会。此外,这项措施也有利于监狱对囚犯进行更好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这些通过阅读拯救自己的囚犯带着读书带来的见识和视野出狱后,他们走向的必定是与之前大不一样的人生,阳光、积极、向上、从善,远离犯罪,他们将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阅读救赎计划”当是监狱对囚犯最“温馨”宽容的惩罚了吧!拿起书本,远离垃圾文化信息吧,无论是大家经典还是怡情小品,无论是经、管、法还是文、史、哲,都可一读。手不释卷地去体会那种“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读书之乐,治懒医愚去倦怠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
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