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张彩云)9月9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三场发布会,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省文化和旅游事业改革发展成就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文艺创作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明显。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设施配套持续改善,旅游业赋能小康社会建设的效用突出。”省文旅厅厅长王爱琴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旅系统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方位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17年以来,省文旅厅每年开展“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目前已演出6万余场,惠及观众达数千万人次。在全省设立了25家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贫困村农民就业增收。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两项指标居中部六省第一。发挥旅游在扶贫领域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出100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评定“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336家,成为全省精准扶贫的典范。2016年以来,全省通过旅游扶贫带动18.12万人脱贫,带动脱贫率约8.22%。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面,我省艺术创作精品迭出,晋剧《于成龙》、音乐剧《火花》、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等3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工程,《吕梁英雄传》《太行娘亲》等一批优秀剧目获得国家级大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年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0余万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21项,保护单位182个,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截至2019年,全省累计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352.73亿元,年均增长9.54%,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8%。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持续推动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深挖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业态,强力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旅游产业格局得到重塑性优化。“旅游+”“+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不断涌现,一批新业态成为国家旅游示范基地(区)。山西成为第8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洪洞、阳城等七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3个一号旅游公路4087公里,投入运营3个“0km”标志文化驿站。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省A级以上景区237家,其中5A级景区9家,4A级景区109家,星级饭店234家,旅行社939家,持证导游1.9万余名。“十三五”期间,共实现旅游收入27283.03亿元,年均增长24%(受疫情影响,2020年未列入平均增幅计算)。在介绍我省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时,省文旅厅副厅长张志仁表示,目前,全省有公共文化机构20288个,其中省级图书馆、文化馆2个;市级图书馆、文化馆21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35个;综合文化站141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619个。“遵循‘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各级单位共同努力,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谈及我省在文旅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十四五”时期有何打算时,省文旅厅副厅长赵曙光表示,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山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推动《长城长》《黄河大合唱》等演艺进景区工作,打造出一批具有晋风晋韵、彰显“山西文化记忆”的文创产品,持续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在康养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山西路径。乡村旅游示范村正成为我省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抓手。2019年,省文旅厅联合有关部门评定百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2020年国庆假期,伴随3个一号公路的部分开通,沿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新热点,我省乡村旅游进入扩容提质双向快车道。2021年,我省有7村3镇纳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单。王爱琴表示,下一步将从五方面进一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通过改革创新、政策激励,逐步扭转文旅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的局面,做强做大市场主体存量;聚焦文化强省、乡村振兴、消费升级做增量,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市场主体数量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