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际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科技引领绘就山西生态画卷

时间:2021-09-20 22:00:08 | 来源:山西日报

群山蓊郁荫翳,林间药香果丰。秋日的三晋,风景如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方位提升林业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渗透度和覆盖面,以科技攻关为突破、科技示范为引领、科技推广为带动,推进全省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创新+标准,生态治理的攻坚力

林业科技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一直以来,我省强化林草科技的引领作用,不断探寻创新适合全省实际的技术标准,综合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种技术都带来造林绿化的飞跃。

秋日的太行山间,万壑葱茏、溪水潺潺。“这里原先都是石头,不少来考察的专家都说不能绿化。可咱就是搞科研的林草人,怎么能让这里没有绿色呢?于是大家硬是在平顺县刘家村的科研基地里研究出干石山造林系列技术。”国家林草局太行山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省林科院草原所所长常建国边走边介绍着。容器育苗、覆盖育苗……一系列创新的造林技术成就了现在的太行山,也提振了我省科技造林的信心。

40多年来,我省集成推广干石山区抗旱造林、黄土丘陵区径流林业、风沙区生态治理等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并依托11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等,加快全省大规模国土绿化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两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引领,突出加强林草生态科技的集成组装,综合湿地生态修复、矿区生态修复、绿色廊道建设、园林配置、山垣沟壑综合治理等技术,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2019年底,全省森林面积5450.93万亩,森林覆盖率23.18%,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每个标准都打造生态建设的样板。

“十三五”以来,全省制定修订省级地方标准76项,2项林草省级标准获得省级创新贡献三等奖,辽东栎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植树造林种草导则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导则等得到普遍应用,规范了各项技术环节,有效转化成了先进生产力,为林草生产一线实践提供了指南,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板。

每处精品都展现科技融合的惊艳。

从2006年开始,我省每年都要召开全省国土绿化现场会,每一次现场会都是一整套精品工程。从晋城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运城市的生态经济林业建设模式、临汾市的山垣沟川综合治理模式、长治市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模式,到阳泉市的矿区生态修复模式、晋中市的生态经济统筹推进、吕梁市的大规模生态修复模式、太原市的环城生态圈建设模式,再到忻州市的黄河流域劣质地类造林治理模式、朔州市的沙区林草融合模式、大同市的沙区生态公园建设模式,逐步形成了山西科技兴林集合地。在精品工程的推动下,《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2017年山西植被改善最快。

培育+大数据,生态保护的牵引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增加林草方面的科技投入,通过种源建设扩繁、建立资源库、大数据监控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种质资源保存是生态保护的基石。

7月的中条林局皋落林场苗圃混沟优树扩繁区里,管理员正记录着观察日志,身旁60多个乡土珍贵苗木枝叶舒展。“十三五”以来,围绕绿化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下降、经济林病虫害增多等急需破解的难题,我省林草科研部门全面强化林木良种选育、森林质量提升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以乡土树种振兴计划为牵引,培育经济林良种83个,建成油松、落叶松等树种的优良无性系种子园和母树林,审定和认定省级林木良种144个,为加快国土绿化彩化财化奠定了坚实的苗木基础。2016年全省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3172.64亿元。

大数据匹配是资源保护的助力。

“这就是我们的智慧林草管理平台,平台设置了11个子系统。通过平台可及时发现火情,无论哪个系统监测到火情,指挥中心的系统都会自动报警并精准定位,指挥部人员在这里就可以立即启动相应的扑救预案……”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智慧林草信息化中心的工作人员边查看显示屏上实时监控画面边讲解。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科学技术与林草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加大物资装备投入力度,逐步引入大数据、无人机、智能视频监控、云计算、卫星遥感等技术,促进森林资源管理全域化、信息化,“天、空、地、人”立体监控逐步形成。数据显示,我省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损失程度均呈下降趋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全省有害生物成灾率每年都控制在2‰以下,远低于3.5‰这一预期性控制指标。

保护地成体系是科学保护的积聚。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我省从上世纪80年代陆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立272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通过监测动植物种群、栖息环境等变化,加大科技研究,在科学的基础上保护好保护地,扩展其外延和内涵。现在,我省的保护地涵盖了在我省分布的所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越冬地和主要迁徙停歇地,85%的陆生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品种+服务,生态产业的推动力

林草资源是巨大的、绿色的、可再生的,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转变林草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林草生态产业,越来越多的地方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一个品种夯实生态产业基础。

从雷茂端几十年跑遍全国选育双季槐新品种和高卢丁国槐新品种形成区域性的产业基地;到郝向春、闫义定在运城市盐湖区南山研究选育帅丁皂荚,成为石灰岩山地生态林经济化、灌木林乔木化树种。优良品种不断拓展着我省特色经济林产业空间,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新的路径。

“十三五”以来,我省聚焦“东药材、西干果”布局,坚持“小灌木、大产业”战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已经打造建成60处技术推广实训基地和100处经济林示范园。通过实施丰产技术、破解抗逆性技术、总结乡土技术、推广实用技术等,深入开展传统经济林与特色经济林资源高效利用,完成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450万亩,新建和改造沙棘、连翘等特色经济林220万亩。

一支队伍推动生态产业成型。

为推动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我省以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省林业技术推广和经济林管理总站等机构为主体,以山西农大、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涌现出了一大批领军人才、青年人才、乡土专家。林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为驱动全省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基石。

一种服务促进生态产业发展。

针对新时期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对实用技术的迫切需求,借助林草“百名干部下基层”“科技下乡”活动和科技推广示范工程等普及适用技术,我省开展精准科技服务,组建科技下乡服务专家组11个,成立1万多人的干果经济林技术服务团队,每年培训林农近10万人次,形成了上下建体系、左右成网络的科技服务体系,实现了“能人”专家在身边的科技服务目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依靠科技,转变林草发展方式,推进绿化彩化财化,促进生态产业稳步发展,开辟了乡村振兴新路径。

本报记者张丽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