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把深化“省校合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以共建“12大基地”为载体,积极动员、组织乡镇农村、企业与各类高校“攀亲结缘”建立合作关系,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模式,促进校地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目前,全县已与清华、同济、太原理工等31所高校签约、挂牌,建成10项共54个基地。(2021年11月3日《山西日报》,《攀上“高校亲” 幸福“庄稼人”——阳城县深化省校合作助力乡村振兴侧记》)
深化省校合作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放眼全球,依托高校人才资源、科技成果富集等优势,充分发挥山西在区位、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推动省校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促进人才共享、互利共赢。从阳城县的实践来看,攀上“高校亲”,不仅可以土里刨出“金疙瘩”,将如画山水变财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我们各地要立足本地实际,学习阳城经验,进一步深化省校合作,向全国高校和优秀人才抛好“橄榄枝”,在丰饶厚重的三晋大地共创新业绩。
攀上“高校亲”,土里刨出“金疙瘩”。阳城的农村耕地一直是广种薄收,在省校合作机制下,黄土里变成了“刮金板”,刨出“金疙瘩”。比如,晋城绿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阳城县一家红薯生产加工类龙头企业,以往生产的是传统的淀粉红薯,经济效益不佳。通过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智库合作基地”,使红薯生产走上了美食化、冷链化、互联网化之路,提升了销售额,带动乡村网商216个,合作社2600多户薯农通过种植红薯成了富裕户。
攀上“高校亲”,如画山水变财源。阳城县山清水秀,风光如画。在省校合作机制下,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比如,该县横河镇依托绝美的山水资源和丰富的林下经济资源,积极与高校牵手,大力发展写生基地、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东冶镇枪杆村依托绿色生态和红色资源交相辉映,与山西师范大学、中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接、牵手,开展研学、社会实践活动,让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变为了重要的财富。
攀上“高校亲”,乡村振兴竞风流。一所所高校的合作,一批批大学生的入驻,一项项技术的引进,一个个关键环节的突破,为阳城农村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增收。比如,阳城县演礼镇光伏产业基地与中北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提升了产品的功率、稳定性以及抗老化等性能,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开发、生产高新科技产品的同时,企业致力于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后在全县103个村实施了“百村光伏项目”,96个村实施了“百村光伏”村集体破零工程,为199个项目村集体带来约600万元/年的发电收益。皇城相府酒业与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农大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蜂蜜果酒生产工艺和酒的沉淀、口感等问题上取得突破,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年消化本地蜂蜜8000吨,带动当地1500余户蜂农增收致富。
攀上“高校亲”,幸福“庄稼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阳城县省校合作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省校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不仅让山西攀上“高校亲”,而且让科技改变了生活,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改善民生,促进了乡村振兴,幸福了“庄稼人”。
攀上“高校亲”,幸福“庄稼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阳城县省校合作的经验表明,深化省校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农业要特色转型,实现优质高效发展。让我们学习借鉴阳城省校合作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全方位调动乡村企业等各类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深化省校合作,强化科技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让更多的乡村攀上“高校亲”,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使更多科技更多惠及广大乡村群众,绘好三晋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刘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