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平安中国2019》栏目组以“民心所向”为题,对晋城“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央视专题报道的切入点是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古堡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在湘峪古堡整体保护利用过程中,晋城市委市政府和政法机关及时介入,加强法治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应对向源头防范转型。
湘峪古堡为蜂窝式城堡,全为砖石土木结构。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历经11年建成。古堡依山就水,气象庄严,是北方堡垒式村落建筑的典型代表,2006年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因村民长期在古堡内居住生活,对古堡建筑造成较大破坏。
距离湘峪古堡不到8公里,是闻名全国的皇城相府古堡群,通过多年旅游开发,皇城相府年游客接待量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亿元,实现了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湘峪村的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湘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韩君说:村里的煤矿虽然赚钱,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煤矿资源是有限的,总有采完那一天。老祖宗给咱留下了这座古堡,确实是一笔宝贵财富,我们要把它利用起来,让老百姓受益。
经上级部门同意,湘峪古堡的保护性利用很快提上了日程。可一开始就走了弯路。古堡里原来有一座已经坍塌的院落,村里找了个工程队,对院落进行了复建,复建完成后,才发现闹了笑话。原来的柱子是砂石的,后来竟换成了青石的,和原来的风貌不协调。
这件事引起晋城市文物和旅游部门的重视。在晋城市沁河流域,分布着大大小小数百处古堡,如果没有规矩,极有可能再次发生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于是,晋城市人大常委会会同相关部门,经反复沟通磋商,出台了《晋城市太行古堡群保护条例》,对古堡群保护利用的方式、途径作出了明确规定。《条例》出台后,湘峪古堡的保护利用步入快车道,由于有法规的明确规定,古堡周边的环境整治推进顺利,没有发生大的矛盾。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要实现古堡保护利用,就要把古堡内居住的村民整体搬迁到村外,才能对古堡进行修缮整理,这让世代居住在古堡内的178户村民情感上无法接受,矛盾越积越多。
如何破解难题?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村民组织法的规定,把这样的大事拿到明面上讨论,从古堡保护利用的意义,村民搬迁置换的方式、补偿的标准,一桩桩一件件,揉碎了说,反复组织村民代表进行讨论,并将结果公示。
渐渐地,理解的村民越来越多,特别是听到沁河古堡将整体申遗的消息后,村民们表示,为了让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做点牺牲不算什么。2018年2月1日,湘峪村原居住在古堡里的178户村民全部签订置换协议,搬出了古堡。
目前,湘峪古堡的保护性修缮工作已经初见成效。晋城构建科学规范的法治体系,已经成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亮点。2015年以来,晋城市根据社会治理实际需要,先后出台《晋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晋城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为环境保护、文明行为促进等领域的工作提供了法治依据。(记者 吴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