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杜艾戎
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延续5000多年的基本文化保障。近年来,随着对古代文化探索研究保护的深入,很多学者专家将目光投向了仓颉遗迹史料及庙宇碑刻等。
高平市永禄乡现存有朗公山遗址,且永禄乡、神农镇周边乡村遗存有大量仓颉文化遗迹史料及庙宇碑刻,极具研究价值。前不久,仓颉文化研究院山西分院宋老师一行对高平市永禄乡朗公山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我同晋城市古村落保护协会的老师们陪同前往。
朗公山距高平市区约18公里,东临羊头山,西临丹珠岭,海拔1281米。“今年雨水多,草木长得猛,前一阵刚除了草,这不,路又没了。”前往朗公山的路上,高平市神农镇退休职工张小晚手拿锄头为大家开路。
经过大约半小时的蜿蜒前行,一行人到达朗公山遗址。只见巍峨耸立的“没顶楼”建在一整块巨大的沙石崖上,当地村民又称其为“五节楼”,虽年代久远,但颇为壮观。
五节楼分层来看,一层为千佛石窟;二层为道士闭关修炼场所,沙石条砌墙,只有一个门,门楣上刻有“三皇圣祖”;三层供奉地皇神农,均为砖石砌墙,正面只有两个方形窗户,表“地方”;四层供奉人皇女娲,设置有三个窗户,东西两窗户为葫芦沙石石雕,表“福禄、护禄,子孙万代、繁茂吉祥”;五层供奉天皇伏羲,设置三个窗户,东西窗户均为沙石石雕圆形空洞,表“天圆”。
细观没顶楼,最下层是整块坐北朝南的沙石岩上凿门而进的千佛洞窟,窟内四壁雕有1008尊佛像,故称“千佛洞”,洞顶有八卦图案,洞内正南上方两侧有出烟孔。门两侧有对联:石室云为幕,草堂月似灯。门楣雕有“混元窝”三字。门楣上方左右各有一佛像石窟,正中约1.5米处刻有四个大字:海运天池,出自古代诗人史浩《临江仙》诗句“三山乘缥缈,海运到天池”。石窟上面有砖石结构的四层建筑,建筑年代应晚于石窟。
没顶楼正南院内原有东西厢房两个院落,均为两层砖石建筑,院落外立面全用长形石条砌墙,石窟东西两侧下方各建有石磨、碾房、仓储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没顶楼为何没顶?”是自然损毁还是原本就没有盖顶?众人纷纷猜测。只有朗公山像一位智者,静谧地矗立在那里,等后人前来解密。
沿山势向西侧而行,到达朗公山顶部,这里是朗公庙遗迹。山顶地势开阔,遭到毁坏的庙基、院落依稀可见。热心的村民把散落的部分建筑构件整理收拢在一起。大殿正门东、西廊檐下有两块石碑保存较完好,一块《观音朗翁龙王碑记》背面有“金泰和三年(1203)”字样,另一块为明成化六年《重修朗翁庙记》。还有几块散落的残碑,一块碑上刻有“朗翁,古仓颉也”。在其基址上另存“建修玄帝庙记”碑。其碑云:“仓颉神址,左结绳之穷,开万世同文之源也,其来远矣”,镌刻于明天启三年(1623)。
传说庙后有仓颉墓,现已难觅踪迹。站在仓颉庙遗址上,宋砖明瓦、青瓷玻璃随处可见,屋脊、神台、须弥座石雕精美。大殿东廊檐下巨大石柱兀自矗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悲壮。
同行的李国荣老师是永禄乡人。他说,在高平神农、永禄一带,人们崇信汉字,崇拜仓颉,几乎每个村都修有仓颉庙,把仓颉作为神和圣来祭祀、供奉。有的仓颉庙内,还供奉有蔡伦塑像。永禄乡古老的传统桑皮纸制造技术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禄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文字、有纸张,永禄乡的得名大概缘于此。
随后,我们来到永禄乡扶市村、上扶村、东庄村,走访当地村民,参观村里的仓颉庙。这三个村现存的仓颉庙为清代建筑风格,均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扶市村仓颉庙殿内残存壁画面积约25平方米。上扶仓颉庙清雍正四年(1726)维修,2013年1月被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庄仓颉庙东西两个券门上有雍正九年(1971)刻“受图创字”和“六书始祥”题记,院内有“明隆庆元年(1567)七月十五日造”石鼓一对。
据《泽州府志》载:“釜山,(高平)县北三十里,形如覆釜,上有仓颉庙,名朗公山,朗公,仓颉也。”此外,还有一墓志铭,更能证明朗公山的历史。出自高平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赵睿宗墓志》记载其茔:“左邻韩君之墓,右有丹河之源;前望金门之眺,后倚朗公之山”。
相传,仓颉是黄帝、炎帝时期的史官,观察鸟兽的足迹并从中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后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因此,仓颉庙遗址分散广而多,全国有据可查可考的有40多处,甚至还要更多,说明了远古仓颉造字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仓颉造字之后,不可能束之高阁,必然游走四方,聚居民众,广为教化。仓颉死后,为纪念其造字的功德,凡仓颉生前所到之地,都被作为纪念圣地,或修墓立碑,或建庙祭祀、建寺朝拜等。
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朗公文化是炎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散落乡间的仓颉遗迹,涵养了一个地区、一个村落的内在历史记忆和文化肌理,揭示出乡村社会的人们如何利用不同性质的礼仪与祭祀来建立认同范围与程度有别的血缘系谱和地缘空间。他们以神庙和神明作为乡村的核心,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亟须“活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