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河北镇:贫困村“抱团”闯出致富路

时间:2020-08-31 14:00:39 | 来源:太行日报

□本报记者 赵 亮 郭 剑 赵彦超

如何让连片深度贫困村脱贫,是很多地方面临的一道“难题”。阳城县河北镇创新思路,鼓励贫困村牢牢抱成团,变“单兵作战”为“握拳出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旅游业,闯出了一条携手脱贫致富路。

这几天,正是旱地西红柿成熟的时候,在河北镇土孟村的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采摘西红柿。“今年虽然是第一年干,这几天每天能产个四五百斤,心里感到特别满足。”村民原晋霞一边劳动,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河北镇位于阳城县南部山区,山大沟深,农业基础差,贫困人口占到了全县的三分之一。“全镇很少有连片的大块地,很多都是几分小地,最小的连耕牛都进不去。”镇党委书记刘王锋说。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导致河北镇的产业小、散而杂,发展动力不足。为此,河北镇党委政府多方考察、试种,最终确定了适合本地土壤的旱地西红柿,并率先把符合条件的土孟、河北、向阳坡等8个贫困村、涉贫村“捆绑”在一起,建起了550亩的旱地西红柿种植产业园,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在种植产业园内,将零散的土地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地块大小分类施种,其中小块地由农户自己种植,集中连片的地块承包给企业,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既挣租金、又挣工资。“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现在出来挣点钱,补贴家用,挺好的。”在园内打工的河北镇贫困户杨小琴说。

不仅如此,8个村还一起搭上了“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共同发力”的“顺风车”。河北镇产业办负责人邢建龙说:“产业园无偿给百姓提供苗木、化肥、技术,并负责回收采摘的西红柿,老百姓非常放心。”

土孟村因地块较好,建起了9栋大棚。在河北村,有企业承包利用50亩山地进行西红柿大棚种植和旱地种植。

河北村村民吴富民,几年前因病致贫,一家人的收入每年六七千元。后来,家门口建起了大棚,他通过培训,成了园区的技术负责人,一个月光工资就有3500元。“从土地的施肥到最后的采收,全部流程由我指导。”吴富民自豪地说。

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8个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爆发出了“拳头之力”。今年,河北镇的旱地西红柿产量预计将达到300多万公斤,解决就业350多人,其中贫困户240户。

河北村第一书记叶拽是种植西红柿的带头人。他说:“现在,老百姓收入途径更广泛了,土地流转、农业园种植,一个月拿1800块钱左右,还有我们农户致富带头人,一个月能拿3500块钱。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每到年底还能拿到分红。”

不仅如此,为了延长产业链,河北镇还建起了西红柿酱加工厂,来自北京、上海、郑州、西安等地的订单已经提前签订,预计今年的产量将达到200万瓶。

“下一步,我们要发展1000亩以上的旱地西红柿种植,西红柿酱达到年产1000万瓶,预计可带动8个村的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 刘王锋说。

8个村“抱团”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河北镇又开始新的尝试,让全镇20个贫困村、涉贫村形成“大抱团”,全力发展小杂粮、红薯粉条、生猪养殖、中药材、生态旅游等产业。

有着好山好水好风光的杨柏村,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却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引来了客商投资。今年,杨柏山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开发当地的杨柏大峡谷,依山建起了漂流项目,并于8月1日正式开始营业。“开园当天,就来了7000多人,都忙不过来。”杨柏山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李强说。

据了解,2019年河北镇9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了销售收入184.9万元。目前,全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过去的不到4000元增长至15000多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