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3日电 (通讯员 胡龙)又是一年七月十五,兴县传统的牲畜大会再次的粉墨登场,一大早街上便看到拉着牛驴、赶着羊群的人们奔着会场走去。一路上牛哞、驴叫、羊咩的声音回荡在城市的上空,在这个小县城里回响了上千年的的声音如今再次苏醒!
在以往兴县的骡马古会异常热闹,“拉不尽的兴县牛,吃不尽的峁底油”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从侧面说明了那时候骡马大会的声势浩大。相比起以往,近些年来骡马古会的规模越来越小,时间也越来越短,基本都是一上午就结束了。兴县骡马古会每年有三次。早春二月二一次,入秋七月十五一次,入冬十月初十五一次。
地点也变换了好几次,以前在西关大桥底下和南沟门前大桥下面,今年以前又都在南通村附近,今年又改在了蔡家崖清泉醋博园。记忆中那时候的古会很是热闹,整个河槽里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各家带来的牲畜,牛、驴、羊、猪娃子都有。为了在大会的第一天及时赶到,勤劳的农民们大半夜就从家里赶着牲口出发了,遇上离县城远一点的村子则走的更早。出发时候就自带点干粮准备着路上吃,衣服里面的更是密密缝了内兜,家里的婆娘从晚上说到早上,卖了牲口的钱一定要装在这里,小心堤防着城里的“尖扭了”。
虽说这件大会与农民挂钩,但是县城里也同样沸腾了。往上数三代谁不是农民,就算不是农民也会有几个农民的亲戚。城里的人们这一天也会早早的准备了吃食招待回城赶会的亲戚。孩子们更是兴奋起来,一是可以见到亲戚,二是亲戚来了可以吃顿好的,赖死也能吃上一个“擦搜饼(音译)”,记得这种饼子是那种大火炉上烤出来的,油滋滋的,而且非常酥软,咬上一口非常的美味。可是这种饼子却仿佛突然消失了一般,很多年没有吃到了。而勤劳朴实的庄稼人来城里赶会,就算去亲戚家吃饭也不会空着手去的,用兴县话说就是“粗谷米,笨豆子”也多少会拿点的。
而到了会场上则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涌了进来。河槽里支起了很多卖饭的小帐篷,来帮家长卖饭的小不点用力的摇动着吹风机,一旁火炉子火星呼呼冒着,小长桌、小长凳摆上几个,而吃食则是兴县的特色:烩菜调面或者是羊杂碎,凉菜是压头肉或者挖点花生米尝着。一旁的打饼子的大叔脖子上围着一个白毛巾,时不时的抹抹汗,出炉了一锅又一锅的饼子。在这里无非吃食好坏,以填饱肚子为主。卖饭的碗都是用的大碗,那种碗口有一条蓝线的大海碗,再壮的汉子一碗下去,也得揉揉肚子喊一声吃饱了。旁边往往还有挑着担子卖瓜子的、卖水果的。还有地上的摊位上摆放着各种铁匠打制出来的农具和一些农用物品。
河槽两边挤满了各种牲畜,一般这种大会也有好多外地来的牛羊贩子,看牙口、看四肢、看毛色。被挑中的牲畜旁往往围了一群看热闹的人,一人手里品着一个羊腿把子,吧嗒吧嗒的吞吐着烟雾!但是围的人再多也看不到双方交易的价格,在这里有一种古老的江湖规矩那就是掏袖筒筒!谈论价格不能当面喊价,而是双方在衣服下或袖筒里互相捏价。在袖筒或者衣襟下双手捏价,价格合适后就成交。有种人专门就是做这个职业的,叫“牙郎”俗称“牛经济”“马经济”。他们在这里面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通过在卖家买家之间的交易赚一个中间价。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现在喂养牛羊的人越来越少。也再看不到那种拉不尽兴县牛的辉煌场面了。老百姓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牲畜大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小,牙郎这种职业也再没有年轻人去学习继承,那牛羊成群、人山人海的画面也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