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近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明令禁止,但一些高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好看的就业率装点门面等现象依然存在。
“碰到核查就说在做自媒体”,这既黑了自媒体,也是对就业情况核查的敷衍。一些高校在就业率“掺水”上的冥顽不化,也由此可见一斑。而其治理则关键在改变就业数据利益化。
就业数据利益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就业数据,连着高校的学生就业表现,也关乎属地教育、人社等部门的就业政绩。
其二,就业数据是当前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一大指标,也是其调整学科和专业的重要依据。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拉低,可以理解。但一些高校不这么看,而是不顾实际情况地认为,继续保持高就业率才能展示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其看来,准确但不好看的数据,只会给自身口碑和办学带来负面影响。
其三,“好看”的就业数据,会吸引考生和家长来年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是考生和家长报考学校、选择专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就业率数据是目前了解就业前景的最重要指标。
也因此,一些高校嘴上说拒绝造假,身体却很“诚实”地在注水上下功夫。
要确保就业率数据真实,就须对症施策,且多措并举。首先,可考虑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统计,作为高校自行统计、上报主管部门审核、发布就业数据的补充。其次,要调整对高校的评判标准,改变简单地把就业数据作为评价学校办学优劣及调整专业设置指标的现状。
每所高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进行精英教育的高校,是以能力为导向办学,毕业时的就业率数据不一定好看,但有很强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就业质量高。而进行职业教育的高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毕业时的就业数据比较高,但就业质量不一定就高。
概言之,对不同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评价,“一刀切”用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数据评价学校办学,无视学校办学定位的差异,也会误导学校办学。
再者,毕业时的就业数据,并不能反映毕业后中长期职业发展情况。而这些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更重要。所以,不妨淡化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更加关注中长期就业情况,以及雇主对其素质能力的评价。
这些釜底抽薪之策,或难一蹴而就,但不管怎么说,高校都不宜拿“碰到核查就说做自媒体”的话术去蒙骗相关核查,这不仅会掩盖办学中的问题,还会误导决策及考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