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山西朔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时间:2020-09-15 17:00:23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15日电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子系统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城市形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长远发展。山西朔州朔城区现有老旧小区100个,其中楼房老旧小区79个,平房老旧小区21个。为了答好这一时代之题,自去年以来,朔城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全省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为契机,全面落实“两下两进两拆”要求,突出“三抓三高”,补短板、强基础、提品质,持续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朔城区新闻中心供图。

2019年,共改造楼房老旧小区20个,平房老旧小区6个,总投资2.3亿元,去年底全部完工。今年,又启动实施改造老旧小区共32个,其中楼房老旧小区27个,平房老旧小区5个,概算投资2.7亿元,目前正在紧张有序推进。

朔城区新闻中心供图。

抓规划引领高起点改造

朔城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精于设计,城市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建设和管理理念在精细改造中得以充分体现。

突出整体性。朔城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对老旧小区实施集中连片改造,既凸显地域特色,又体现传统肌理,使之与城市的主色调和整体风貌相协调。

突出系统性。朔城区着眼于环境改善、品质提升,不搞零打碎敲,不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兼顾地上地下、面子里子、整体细节,一个小区一套方案、一个专班,拆、治、建、管“四位一体”推进,全面彻底地进行改造。

突出功能性。朔城区把握关键重点,既解决小区内水、暖、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的问题,又补齐小区绿化、公共休闲场所、停车设施、社区综合服务等方面的短板,让群众的生活更便利。

朔城区新闻中心供图。

突出长效性。朔城区对于无物业的小区,改造后全部进驻物业或由社区代管,建立长效化、规范化管理机制。特别是对于集中连片的平房老旧小区,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把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搞起来,引导居民自治,共创和谐家园。

抓重点难点高质量改造

改造的力度决定改造的质量。改造过程中,朔城区强化问题导向,抓重点、攻难点,聚力“四治”,跟进“三化”,治理突出问题,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增“颜值”、提品质。

朔城区大力治违,把拆违作为先手棋、硬支撑,重点整治违章建筑、违法占地、违规侵占。自去年以来,已累计拆除违建6020处,建筑面积5.5万平米。

朔城区大力治乱,集中整治乱堆乱放、户外广告和架空线路,共清理陈年垃圾2.5万方,广告下墙430块,拔除杆架800余根,线缆入地3200多米。

朔城区新闻中心供图。

朔城区大力治污,着力解决居民生活污水无处排放和生活燃煤的问题,共铺设集中供热管网115.5千米、天然气管网76千米、雨污收集管网42千米,砌筑检查井1400多座。

朔城区大力治堵,修补硬化改造破损路面,疏通街巷“微循环”,合理规划停车场、施划停车位。改造中,夯基、筑路、整边一次成型,共硬化路面1.8万平米,打通街巷37条,建设公共停车场4个,施划停车位300个,提高了道路的通达性。在此基础上,推进行道绿化、街巷亮化、整体美化,栽植各类苗木10万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700余盏,清洗、粉刷建筑立面30万多平米,打造绿色微景观25处、小健身场所16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抓保障措施高效率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没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此,朔城区建机制、强保障、提效率,确保改造出效果。

建立责任机制。朔城区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成立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街道牵头、部门协同,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实行区领导包片负责制和项目包联制,采取一线办公的方式,强化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问题,高效推进工作。

建立督查机制。市区两级领导高度重视,经常深入现场督导,监理全程跟进监督,群众全程参与监督,严把作业规范关、现场监督关、项目验收关,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朔城区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去年10月,将79个老旧小区全部申报入库,当年争取到中央、省级相应项目扶持资金。重点保障区级资金,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障。灵活筹措民间资金,对于管网管线入户费用,由居民自己承担。对于特困群众,经公示无异议,费用减免。整个工程费用按进度支付,保障了工程的顺利。

建立群众参与机制。群众既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受益者,更应是参与者。改造前,朔城区组织乡镇、社区和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入户调查,征求群众意愿,并公示改造效果图,给群众承诺、让群众放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形成了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改造的是环境,凝聚的是人心。已连续实施两年的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6374户、6.9万人,让经历了城市变迁、见证了城市成长的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在家门口得到不断攀升。(麻祯 丁海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