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脱贫考场上的“晋城答卷”

时间:2020-10-19 18:00:06 | 来源:太行日报

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本报记者 闫来俊

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座座新修房屋整齐排列,一片片特色蔬菜大棚绿意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张张朴实的笑脸竞相绽开,勾勒起“脱贫花开节节高”的美丽画卷……

回望砥砺奋进的脱贫攻坚之路,晋城市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陵川、沁水2个省定贫困县摘帽,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5万户、6.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市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考场上,晋城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向全市230万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晋城答卷”。

驻村帮扶

1 党建引领聚合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我们沙上头移民小区成立了党支部,党员有了自己的阵地,参加党日活动更方便了。以后,我也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搬迁户早日过上幸福生活。”沙上头移民小区党员宋志红感慨地说。

人民群众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加强到哪里,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陵川县积极探索“党建+移民”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管理服务模式,于2018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沙上头移民小区党支部和阳光扶贫移民小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服务移民、管理移民、引领移民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移民小区党支部的成立,不仅让搬迁的52名党员找到了新家,也让搬迁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要想脱贫就得有一个强有力的支部,要想打赢这一场脱贫硬仗,就必须得有冲锋在前的脱贫攻坚指挥部。脱贫攻坚中,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紧紧抓住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点,以“党建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上项目、抓产业、促增收,全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我要沿着父亲的路继续走下去,尽己所能,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面对记者,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子涵说。2019年8月2日,郭子涵的父亲、原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建平积劳成疾,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1岁。10天后,郭子涵带着父亲未曾完成的“遗愿”,主动申请到脱贫攻坚一线。如今,经过一年多的历练,她已完全融入到了台北村。

打赢脱贫攻坚战,驻村帮扶是关键。2015年以来,我市分两批选派3718名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到418个行政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目前在岗1316名,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五年来,广大驻村帮扶干部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把扶贫之路作为“心中的长征”,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时代赞歌,在乡村一线凝聚起了决战完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更激励广大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泽州县犁川镇八良掌村第一书记李章成通过建章立制,设立新任“两委”干部就职承诺、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让村干部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抓实脱贫攻坚;沁水县端氏镇必底村驻村扶贫队伍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为支部办公室粉刷墙面,换装门窗,购置办公桌椅,改善村支部办公环境;陵川县夺火乡高谷堆村第一书记侯俊国创新方式方法,成立“爱心共享超市”,积极探索建立“劳动兑换积分、积分换取物品”的奖励激励机制,掀起了一股扶贫更扶志的文明新风……

“感恩党的好政策,感谢我们村的扶贫干部!”说起村子里的变化,村民们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们竖起了大拇指。

扶贫车间

2 产业就业促增收

“对不起,住满了……”“不好意思,下周都约满了……”今年国庆、中秋“两节”期间,陵川县松庙村游客中心,接待人员不厌其烦地回复着一位位前来咨询入住民宿的游客。

“我们山上的20多个木屋很快就建好了,各位可以留下电话,到时候我们第一时间通知您。”看着眼前的场面,松庙村第一书记郭高鑫着急地解释。“开业20来天,天天爆满。知道会火,没想到这么火!”面对记者,他笑得合不拢嘴。

藏在大山沟里的松庙村,风光秀美、空气清新,是发展旅游的绝佳之地。但长期以来村民以种粮为生,收入微薄,加之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许多人迁徙而去,日渐“空心”的松庙村陷入贫困。近年来,在帮扶单位和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松庙村借助太行国家一号风景道的建设,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康养旅游,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民们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农民增收,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疫情期间支持脱贫攻坚十项政策的通知》《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建立企业帮建、村村结对、社会帮扶、机关帮联等长效机制,推动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作为全省唯一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整市推进试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实施意见,规划了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并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特色产业。针对偏远贫困山区的实际,引进社会资本“上山下乡”,发展种、养、加等适度规模农业产业经营,让闯市场、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打工、订单生产等形式,参与到产业链中,通过“跟着干”,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强化消费扶贫、探索发展“三农”保险等形式,切实降低贫困户进入市场的成败和风险,鼓励他们“自主干”,促进贫困山区农户发展壮大农业产业。

如今,阳城县河北村的光伏发电、沁水县山泽村的万亩杜仲、陵川县松庙村的民宿经济、高平市玉露香梨以及杂粮加工、药材种植、生态治理、乡村旅游……一项项产业、一个个项目,让山村群众多少年来的脱贫梦想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变成了现实。

何育霞是沁水县固县乡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作为易地搬迁对象的她把家搬到了固县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富茗小区,住进了水、暖、电、气一应俱全的亮堂堂新房,居住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标。为巩固脱贫成果,让贫困群众源源不断增收,乡里在富茗小区旁建成了春晖农业、百舒康服装家纺扶贫车间,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就业增收的渠道。

如今,何育霞被安排到春晖农业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收入达到2000多元。“住的条件好了,收入也大幅增加,人也更有精神了。”说起现在的生活,何育霞高兴地不得了。

目前,全市51个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已完善并投入使用,其中8个500人以上的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13个和2个产业园区,共吸纳贫困劳动力576人,有效巩固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果。

扶贫义诊

3 民生保障重提升

眼下正是青翘采摘时节,陵川县马圪当乡塔题掌村贫困户张龙存的家里这两天格外热闹,村民们聚在他家门口一边聊天一边摘青翘。张龙存告诉记者,如果是往年,遇上最近这样的干旱天气,乡亲们要忙着四处拉水,根本无暇顾及其他营生。

张龙存和乡亲们可以腾出精力忙活赚钱,都是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功劳。塔题掌村的工程包括新建200方调节池,铺设2公里主管,改造全村95%的自来水管网。有了这个工程,长久以来缺水的塔题掌村彻底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村民们也因水而兴,走上了特色种养殖业的致富路。

摆脱贫困,最基本的是稳定实现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围绕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订规划、添措施、补短板,用足用好国家每一项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种扶贫资源都发挥最大效益,极大提升了脱贫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义务教育保障。全市组建11个办学集团、97个各种类型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145人;年内将新改扩建两类学校41所,确保贫困学生义务教育有保障。

——基本医疗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136”兜底保障政策等特殊救助制度,持续开展健康扶贫“双签约”,全市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保,参保率100%,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94%以上;大病救助2430人,全市6266名建档立卡慢性病贫困患者全部享受慢性病各项政策待遇。

——住房安全保障。201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650户;累计完成农村住房危险等级鉴定20086户(除易地扶贫搬迁、采煤沉陷区治理、死亡等)、完成住房安全性认定2650户;全市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目标基本实现。

——饮水安全保障。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3.75亿元,实施工程1097处,巩固提升1459个自然村65.7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全市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

4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外面修通了循环路,村里面硬化了水泥路,家里面接通了自来水,还建起了小广场和康复健身中心,整个村真是大变样。”对于冶子村现在的变化,村民范虎龙感慨不已。

陵川县崇文镇冶子村位于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立地条件很差,6条主路全部只有一车宽、没有一处能调转车头,家家户户出门就是坡愣,年久失修,安全隐患大,整体面貌差。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相关部门积极回应群众呼声,累计筹措资金8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厕所改造、田间道路、古庙维修等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全村基础设施实现了新提升。现如今的冶子村,四好农村路绕村而行,太阳能路灯照亮大街小巷,自来水接到了灶台边,农用车开到了田垄上,卫生厕所改变了旧模样,雪亮工程时刻守卫着安宁与稳定。

脱贫攻坚,基础为先。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补齐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发展短板,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难、通讯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出行条件全面改善。近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约7.6亿元,修建农村公路约2400公里,其中:撤并建制村和建制村通硬化585公里,窄路基路面拓宽236公里,农村公路完善提质工程164公里,养护提质工程604公里,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768公里,危桥改造5座,建设农村旅游公路127公里,全市所有的建制村和3A以上的旅游景点都通了水泥(油)路。同时,实现了全市所有建制村全部通公交和市域范围内“一元公交”全覆盖,推动了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及文化旅游流的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电力保障更为可靠。累计完成陵川、沁水两县村村通动力电、机井通电、光伏配套、扶贫易地搬迁等工程项目67项,总投资3.14亿元,惠及233个村。完成光伏扶贫项目并网205户,容量7474.8千瓦,电费补贴按规定全部发放到位。实现了全市所有乡村通动力电,易地扶贫搬迁点全部满足供电需求。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干净整洁有序目标。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成了1273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90%以上行政村。

在此基础上,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投资1.4亿多元,实施贫困村巩固提升项目451个。经过几年的攻坚,贫困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部实现了通水、通路、通电、通网、通班车,解决了多年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一批贫困村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了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发展新路。

光伏发电

5 兜底保障织密网

阳城县北留镇南庄村村民张补仓原是北留镇某煤矿职工,后因身患重病不能务工,失去了职业,一家三口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成为了贫困户。

开对“方子”治“穷”病。在帮扶单位阳城县公安局帮助下,张补仓顺利办理了手续,成为了低保户,享受到国家的兜底政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6年以来,我市对特殊贫困人口,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累计为7.2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发放救助资金2.7亿元;发放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助金1196.6万元;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2705.7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补贴7559万元。 农村低保标准连年提标,今年达到每人每年5280元,位居全省第三。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享受农村低保8410户13122人,享受特困供养2752户2765人,临时救助1314人次,实现了动态的应保尽保。

针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两类群体,我市推出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和“1+5”脱贫综合保险,确保不发生大的返贫致贫问题。2019年—2020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524.72万元,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投保,兜住其收入底线,防返贫,保脱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这幅气势恢宏的画卷中,晋城市正书写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彩故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